透“四关”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来源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卫星会议暨第六届“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也是妇女绝经过渡期的主要疾病之一。针灸治疗本病有很好的作用,临床上用透刺“四关”(即合谷透刺劳官、太冲透刺涌泉)为主配伍任脉和肾经的腧穴治疗本病取得很好的疗效。笔者将对透“四关”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进行探讨分析。
其他文献
肝癌是我国第2位癌症杀手,小肝癌的研究促使了肝癌由不治之症到部分可治之症的转变。当前,手术切除仍是小肝癌治疗的首选,是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途径。随着射频和微波消融等技术的进步,小肝癌治疗由单一手术治疗过渡到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并存。消融治疗和手术切除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切除无瘤生存及复发率则更具优势。肝移植不仅去除肿瘤,同时也解决了小肝癌多中心起源的问题,与肝切除相比,小肝癌肝移植后生存率稍高,
痤疮辨治多法乎“清热”,用药偏于苦寒。一味苦寒,使火郁冰伏,气血为之凝滞,乃至水极似火之象或稍见好转加温补之药而使热毒余邪死灰复燃。笔者结合临床实习所见,对痛经伴痤疮患者的辨治引发思考,总结临床实习期间老师治疗的经验,根据个体差异,通过四诊辨明本病的病因病理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共性与个性,查阅相关古籍,探讨因寒致痤的机制。根据痤疮的起因、症状、治疗经过等,以阴阳为纲,五脏寒热虚实为目,从中医的整体性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首创开达膜原的治法,其针对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立法组方,可谓为“中医动态观”的典范之一。更为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开达膜原后的各种不同治疗、调护方法。笔者通过对《温疫论》的总结与研究,总结出吴又可在开达膜原后,针对不同的症状、病情,分别采取了急症急攻用下法、热邪散漫用汗法、表里分传用消法、阴血未复用养阴法等治疗手段,除此以外,他对疫病用药后的调护也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注意清除余邪,扶助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改变,糖尿病发生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常伴有多种并发症,这里介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冠心病中医病名可称为“消渴病胸痹”,糖尿病心律失常可称“消渴病心悸”,糖尿病心衰可称“消渴病心衰病”等,三者可统称为“消渴病心病”。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关于“脾瘅”、“消渴”、“消瘅”等论述,这些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的前期、临床期和并发症期
“人参最怕五灵脂”来自十九畏歌,《中国药典》规定凡“注明畏、恶、反者系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或不宜同用”,但通过对“十九畏”文献研究,人参五灵脂的中医功效分析研究、现代西医药理分析,以及临床运用等四个方面来看,人参与五灵脂配伍不仅“无畏”,而且其配伍也有很大临床运用价值。
从七情产生的生理基础、病理病机、情志相胜治疗情志病3个方面论述情志改变与疾病的关系。从生理方面说七情(喜、怒、思、悲、恐、)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环境的不同反应,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是脏腑精气应答外界环境刺激而产生的外在表现。五脏与五质的关系:肝在志无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其中心神为五志的主导,人体五志为心所使,是其他脏腑的最高主宰。从病理上来说出现喜伤
明代医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针灸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该书第4卷中,综合了历代医家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学术论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拓展与扩充。文章主要针对该卷中提到的各种补泻手法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以主要的针刺补泻手法、基本复式补泻手法、辅助手法为纲,以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为立足点,对各种针刺补泻手法进一步挖掘和细化,并力图从阴阳内外、营卫流行等方面探寻各类手法补泻的理论依据并加以
小儿湿疹是发生于婴儿的以红斑、皮疹、水疱、渗出、糜烂和肥厚等皮肤损伤伴瘙痒为特征的皮肤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关于小儿湿疹临床上缺乏系统的总结,少有相关记载。通过近10年来对小儿湿疹的临床研究加以概括,突出小儿体质特点,总结小儿湿疹的病因、病性,辨证论治,探寻治疗小儿湿疹的有效方法。
以肩关节的内旋运动为切入点,分别对照关节活动度评定和徒手肌力评定,就康复评定学中的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概念做了较为深入的比较探讨。
目的:应用连续动态的药物溶出/吸收仿生系统(DDASS)研究黄芩苷(BA)原料药、普通片及其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规律,为药物剂型设计研究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连续动态的DDASS和传统的桨法体外释放度实验对黄芩苷不同固体制剂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并对两种溶出系统的释药规律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黄芩苷普通片及其缓释片在两种溶出系统中释放特性分别都符合Weibull、Higuchi方程。黄芩苷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