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奶牛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_z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近年来奶牛弓形虫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奶牛养殖场时有发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同时危害人的健康.为了解河北省牛弓形虫病流行状况,自河北省保定、唐山、沧州、张家口部分奶牛场采集血样,应用间接血凝及ELISA法对200分血清样品进行奶牛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间接血凝检测河北省保定、唐山、沧州、张家口地区奶牛弓形虫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5.17%(3/58)、4.92%(3/61)、0.00%(0/46)、5.71%(2/35);ELISA法检测奶牛血清弓形虫抗体平均阳性率分别为3.45%(2/58)、6.56%(4/61)、2.86%(1/35).结果表明,河北省沧州部分奶牛场无弓形虫感染,保定、唐山、张家口地区奶牛场中均存在弓形虫感染,本研究证实了奶牛弓形虫病在河北省部分地区有广泛分布,丰富了奶牛弓形虫流行病学资料,为有效防治奶牛弓形虫病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试验分别从饲养试验和体外人工摸拟草鱼肠道测定植酸酶对菜粕中磷释放速率,考察了不同植酸酶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前景.采用 《GBT 18634-2009饲用植酸酶活性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温度25℃,PH6.5条件下中性植酸酶、耐高温植酸酶、中性耐高温植酸酶活性分别为1064±55 U/g、2312±82 U/g、2445±14 U/g,沸水浴10min后三种酶活性分别为262±13 U/g、136
植酸酶的作用效果往往受到水产动物消化道内环境的限制,为了解植酸酶在机体内定点高效发挥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从斑点叉尾鮰饲料中植酸酶的最适添加量、植酸酶在消化道内的分布位置及酶学反应最佳部位等方面,探讨酸性植酸酶在斑点叉尾鮰消化道内的适宜作用部位。
为了探讨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团头鲂幼鱼消化道功能的影响,每天分别投喂团头鲂幼鱼1(F1)、2(F2、3(F3)、4(F4)、5(F5)和6次(F6).10周后,测定鱼体前、中、后肠消化酶活性,观察肠道的组织结构差异,分析前、中、后肠道微生物分布.
通过8周养殖试验评价了7种促摄食物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摄食、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消化酶活性和食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4%鱼粉、18%豆粕、6%双低底菜粕、20%巴基斯坦菜粕为主要蛋白源,大豆油和棕榈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
本研究选取一株曲霉菌(Aspergillus awamori 42)对豆粕进行发酵,分别以豆粕(SBM)和发酵豆粕(FSBM)梯度替代大菱鲆饲料中0%、30%、45%、60%的鱼粉蛋白,制作7组等氮等能(粗蛋白50%,总能20KJ/g)的饲料(FM、SBM30、SBM45、SBM60、FS30、FS45、FS60),饲喂初始体重为8.53±0.03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
α-水芹烯(α-PA),5-異丙基-2-甲基-1,3-環己二烯為一種環状的單萜類化合物,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香辛料與草本植物之精油中常見的組成份。本研究主要探討南美白蝦注射不同濃度(4、8和12 μg g-1)α-PA後,以溶藻弧菌進行感染,檢測蝦類非先天特異性免疫反應包括:總血球數(total hemocyte count)、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活性、呼吸爆活性(respirat
为探明大黄素对团头鲂代谢、免疫及抗氧化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团头鲂(3.94±0.15g)为研究对象,用不同大黄素水平日粮(0、15、30、60和120 mg kg-1)进行8周养殖实验,并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团头鲂肝脏进行研究.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含量的胆汁酸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性能、脂肪代谢、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内源性胆汁酸合成的影响.在大口黑鲈实用饲料中分别添加0、300、600和1500mg/kg的胆汁酸,制成4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大口黑鲈(初始体重为6.17±0.02 g)10周.
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斑马鱼(规格:35 d.p.f.,初始体重为9-11mg)进行禁食384 h的处理,于禁食第0、3、6、12、24、48、96、192、384 h进行采样分析,研究禁食对斑马鱼摄食(NPY、CCK、Ghrelin和Leptin)、生长(GH、GHRA、GHRB和GF-Ⅰ)、营养物质代谢(FAS、LPL、PK、GK、FBPase、PEPCK、G6PDH、GS、GDH、ALT、AS
为深入研究凡纳滨对虾糖代谢机制,了解糖在对虾体内的转运过程,本研究利用RACE-PCR及qRT-PCR技术,并结合96h急性盐度胁迫实验和不同饲料糖水平(5%,20%和30%)、不同饲料糖源(葡萄糖,蔗糖和小麦淀粉)两个养殖实验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