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年地下水权的历史发展与借鉴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回顾与探讨日本百年地下水权的法律、判例与学说.日本虽然没有全国性地下水综合立法,但是司法上经历了土地所有人的绝对所有权、适用权利滥用原则、社会公共资源和保护环境人格权四个阶段.地下水权逐渐不再依附于土地所有权,获得了独立性;地下水资源趋向公共物.基于地下水流动性、循环性的特点,地下水权的主体从土地所有人、相邻人延伸到了全流域居民.相应地,日本地下水权学说也经历了土地构成说和土地分离说两个阶段.日本地下水权已从绝对私权转向公私交错的权利,这对施行地下水国家所有的我国来说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拟开征的环境保护税中水污染物税目的税收收入将取代原有的水排污费成为政府行使水污染治理事权的主要财力保障.环境保护税的价值在于控制环境污染,税收价值的实现依赖哪一级政府的事权,税收收益权就应分配给哪一级政府.本文从法律既有规定、不足和变革等法律实践的多个角度考察水污染治理事权和财权分配的现实需求,结合水污染宏观治理加强的理论必要性分析,认为水污染环境保护税的收益权应由中央和地方共享,中央分成比例应在
《侵权责任法》第66规定环境侵权责任因果关系推定,这种推定是法律上推论推定,受害人需证明基础事实的存在(污染行为和损害之间初步关联性),基础事实证实之后,法官则根据推定的规则推定因果关系存在,此时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移转给加害人,其需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才得以免责.受害人对因果关系证明的标准是一般盖然性,法官在内心确认可能存在关联性即可.为了减轻受害人对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对因果关系的认定采类型化的处
水行政执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海南桑德水务有限公司诉东方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环保行政处罚纠纷案就反映了执法主体忽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施的问题.针对该案,法院的司法态度有二:一是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具有法律效力;二是被告作为作出被诉行政处罚的主体,应对水样的采样、送样程序是否符合操作规范要求承担证明责任.要确保水行政执法过程中做到证据确凿,事实认定清楚,可以引入水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在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实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须臾离不开.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察机关通过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对环境犯罪提起诉讼、查办相关职务犯罪、探索公益诉讼制度、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发挥检察职能,参与水污染防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
2015年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环境公益诉讼解释》)开始施行.与一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对污染者苛以重责不同,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因适用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限制等,且需与海洋环境民事私益诉讼一并参与基金分配,故在法律适用、索赔主体、赔偿机制等方面均与一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殊性问题具有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重要的司法手段,可以说是保护海洋环境最终的、也是最具有强制力的救济途径。随着我国民事诉讼法正式引人公益诉讼制度,不难预见,海洋环境公益诉讼一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鉴于证据在民事诉讼中所占的核心地位,如何建立起与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相适应的举证责任制度,是司法实践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探究海洋环境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制度的法律基础与现实问题的分析,总结
水污染行为侵害的利益具有多元性,行政罚款不足以弥补这些利益的损失,因此附带民诉具有必要性.为维护国家利益,检察机关和环保部门可以提起附带民诉;为维护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受害主体可以提起附带民诉;为维护社会利益,检察机关、环保部门和有关环保组织可以提起附带民诉.附带民诉的被告应当以应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为判断标准,而不限于刑事被告人.刑事证明不能免除附带民事证明,但附带民事证明的部分内容可简化.在具体
将水资源储备由"据有余而制不足"的一般储备提升至"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考量.我国水资源储备存在着缺少可以适用的法规规章、管理模式较为混乱、储备模式较为单一、与生态保护并非同步同轨等问题.根据我国未来发展,结合水资源储备具有的储备方式多元、依托性强、较易受外界影响、技术性突出、安全保障较难实施等特征,提出我国水资源储备法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建议,即确立水资源战
本文通过介绍日本下水道和下水道法法律体系,比较中国和日本的下水道基本范畴并针对我国面临的城市浸水和地下水污染等涉及生态文明的问题,提出借鉴日本的《下水道法》的立法以及法律体系的建设性倡议,有必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角度出发,在财政体制支援以及管理机构职能配置上作出涉及生态文明的下水道法立法与实施的顶层设计,并且以此为依托,颁布一部真正体现中国人民幸福的下水道法。建立中国的下水道法律体系。
2015年,在PPP模式为国家层面大力推动之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特许经营与财政部主推的政府采购两种框架在立法上存在模糊和交叉.本文选择以供水行业为例,从理论基础、法律定义、项目选择以及合作者选择程序四个方面作一分析,笔者认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特许经营的适用范围缺乏明确的标准,合作伙伴的选择程序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势必会给改革造成混乱。国家层面的立法应该进一步对特许经营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