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高填方边坡工后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物探与岩石工程测试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填方边坡的工后稳定性历来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土质渠堤工后沉降过大,易导致衬砌面板出现较大的挠度和结构内力变化,影响渠道的运行安全.本文针对中线工程填方段高边坡的特点,以焦作段工程为例,结合工后沉降实测数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开展了沉降预测方法研究.论述了常规GM(1,1)的建模原理、不等时距数据的处理等问题,通过试算分析预测误差原因,改进算法,引入GM(1,1)差分模型对数据序列进行建模计算.比较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和预测精度,得出适用于中线渠堤沉降的最优预测模型.据此外延计算,得到渠堤填筑完成后两年内的沉降变形规律,最后总结了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输电线路是点线状工程,对塔基处的地质稳定性要求高.尤其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是滑坡的易发区.如何快速经济有效的进行山区滑坡勘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高密度电法方法原理,然后并结合工程实例从地物特征、野外施工方案、数据处理、解释成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最后得出高密度电法在山区输电线路滑坡勘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指导意义.
简要阐述了孔隙水产生的原因和孔隙水压力测量的室内试验方法,通过对其原理的分析,探讨了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中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土的饱和度的影响、土剪胀(剪缩)影响及仪器设备和操作方法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某项目场地为近吹淤形成场地,为保证后续工程的工后沉降和承载力满足要求,本工程采用浅层真空预压进行处理.在真空预压施工过程中对原地表沉降进行了跟踪监测,通过沉降监测数据判断了地基沉降趋于稳定的趋势.并在卸载后进行了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均不小于60kPa,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验证了真空预压设计的合理性.沉降监测数据和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真空预压法在本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
结合长距离引水隧洞监测电缆引设较长、存在监测数据误差较大甚至无法传输等问题,阐述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的原理,提出基于FBG传感器的引水隧洞监测设计方案,并在兰州市水源地彭家坪支线工程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表明:监测项目齐全且可相互验证、监测断面选择有利于控制不良地质条件和隧洞进出口等重点部位、光缆引设断面内采用单芯单模铠装光缆,断面与现地监测站之间采用12芯主干光缆连接,主干光缆采用拱顶线
文章在深入分析探地雷达数据特点的基础上,以奇异值分解(SVD)为核心,实现了自动确定相干噪声奇异值个数的去噪方法.首先利用互相关法获取初至同相轴,然后分析同相轴的均方根高和相关长度与奇异值数之间的关系.理论数据表明相关长度与奇异值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关系,而均方根高与奇异值数之间表现出明显相关关系,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两者之间的数学表达式为N=0.2634D+1.3086.将该关系式应用于实际数据,取得
某工程位于兰州市东南约20km处的宛川河右岸Ⅲ级阶地,场地上部为第四系地层,其中表层厚约20m的黄土状粉土具有自重湿陷性.为了准确评价黄土湿陷性,并进一步确定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β0,探井中采取不扰动土样开展了黄土湿陷性室内压缩试验,在工程现场开展了试坑浸水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对β0规范取值进行了合理修正,将β0取值从规范取值1.5修正为2.45,使其更具实际工程意义.同时,
本文对均匀半空间条件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电场和磁场分量有偏角时对卡尼亚视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测量电磁场分量同角偏转时,对卡尼亚视电阻率无任何影响,但当两分量偏角不等即αE≠αM时,对测量结果带来很大的误差.
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是土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参数,是抗震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场地地震安全性能评价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利用GDS共振柱试验系统,测试了不同围压下兰州某地区黄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分析总结了动模量比与剪应变、动阻尼比与剪应变的关系,得出围压对黄土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规律,对研究黄土的动力变形特性作了一些探索,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动力参数.
本文依托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对南引接站深基坑工程开挖全过程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深基坑开挖过程支护结构内力、位移等参数的时空对应关系,对深基坑的时空效应进行了探讨.成果表明,软土场地基坑工程的时空效应显著,基于时空效应的基坑监测更具可靠性,同时本文为软土深基坑的施工、设计、监测提出经验性建议.
为了准确获得黄土地区高铁深隧道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参数,本文以中西部某高铁隧道为试验区,开展了平板载荷试验在Q1粉质黏土中的试验研究.试验共设置6个深度大于157m的试验点,通过观测不同加载量条件下的土体变形和载荷板周围裂缝的分布发展情况,绘制了裂缝示意图和p-s曲线,计算得到了Q1粉质黏土地基的强度和变形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载荷板水平中心线的上方为裂缝发育发展的主要区域,在类似土体地基中修建的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