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的精细化管理

来源 :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儿科护士防范纠纷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在对住院患儿实行静脉输液中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和医疗质量,成为护理人员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针对此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严格依法行医要求上岗护士均取得执业证书,并按要求注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意识;规范操作行为,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做好输液全过程的整体护理;正确用药;简化工作流程;进行风险教育等。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传统体位与改良体位时导管异位发生率的差异情况,为PICC穿刺患者提供穿刺时的舒适体位。根据SPSS统计分析结果,传统体位组与改良体位组在患者年龄、性别、穿刺部位、穿刺静脉、治疗方案、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导管异位发生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指出体位对导管异位发生率无影响,同时阻断颈静脉血流对导管尖端到达正常位置无影响。指出,PICC穿刺过程中患者体位的改良不仅可以节省操作时间,简化操作
PICC置管化疗减轻了肿瘤患者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减少了用长期化疗药物外渗而出现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有利于化疗周期的顺利完成,也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文章介绍了PICC置管前、中、后以及健康教育、出院前指导等护理措施,阐述了导管阻塞、机械性静脉炎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开展PICC置管化疗、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为了避免或减少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静脉炎和局部感染的发生,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内科采取了在PICC置管过程中有效使用导管保护套,减少了PICC导管污染或接触粉尘颗粒等机会,在降低静脉炎和局部感染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指出,PICC导管保护套的有效使用,能有效预防置管并发症,并减轻病人痛苦,降低费用,增加病人满意度和减少护士工作量。但值得提出的是在穿刺过程中必须有效使用PICC导管
无陪护高龄患者手背静脉穿刺固定的新技术是在传统胶布固定法的基础上,将针头硅胶管用胶布环形固定在患者的小指或无名指上,可减轻患者手部活动时针头在血管内对血管内壁造成的摩擦力。针对老年患者穿刺后是否能顺利输入完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对多年来使用传统的胶布固定方法及新方法进行比较。指出老年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减少输液外渗。新的固定方法有利于防止头皮针打折现象发生,并能稳固链接输液器与头皮针接头处的重
静脉输液法是将无菌液体直接滴入静脉内的一种方法。它既是基础护理操作的内容,又是临床主要治疗手段。目前综合性医院约有90%的住院病人用此治疗方法。对输液法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可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维持输液通畅,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PICC堵管是由药物、PICC管道、护理人员和患者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引起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PICC专业培训尽可能的降低PICC发生堵管的可能性。护理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PICC有关的专业知识培训,能做到及时冲管,正确封管,妥善处理和维护,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对任何可能引起PICC并发症发生的每一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
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输液风险客观存在。为防范手术病人在静脉治疗中存在的风险,解决输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于09年6月成立了静脉治疗小组,旨在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输液并发症及输液相关纠纷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促进静脉治疗专业发展,经过两年的管理实践,得到了护理同仁及患者的肯定。
为了提高用药安全性,笔者对静脉推注药物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防范技术进行了研究,对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的过滤器结构进行改装,开发一次性静脉注射微粒截留器,制作方便,实用性强,可明显减少静脉用药中不溶性微粒数目及大小,减少微粒污染。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作为有创操作,其并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尤其是静脉炎的发生。本文就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护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ICC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
化疗治疗是呼吸科治疗肺癌患者的手段之一,同时也会给患者造成心理刺激。心理刺激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并由此影响患者化疗后的康复。因此,做好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通过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对化疗的恐惧、疑虑、紧张等诸多不利的心理因素,减少化疗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