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心车轴端面超声检测

来源 :2019铁道车辆轮轴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qccqc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实心车轴进行端面超声检测,发现:LZM系统对轮座后肩部位能够检出0.5mm深的人工缺陷,且能够检出靠近防尘板座、齿轮箱、圆弧部位的人工缺陷,对于齿轮箱座,能够检出2.0mm深的人工缺陷.
其他文献
在介绍目前国内外电子稳定控制(ESC)系统测试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某客车匹配不同生产厂家的ESC测试与评价情况.最后,针对客车ESC的测试与评价提出建议,为相关零部件供应商进一步提高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的设计提供参考.
为增强电动客车碰撞事故中的碰撞防护安全性能,结合《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中车辆碰撞防护要求及试验方法,选取多款电动客车最薄弱位置进行碰撞试验,分析研究其动力蓄电池包位置、防护装置现状,针对碰撞结果及变形情况进行评价,对薄弱位置提出改进建议并验证.
标准化道路试验(Standardized On-Road Test,SORT)循环是通过对城市客车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客车运行过程中对燃料消耗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进而设计提出的一种试验循环,主要包括SORT1、SORT2及SORT3三种具体工况.本文重点介绍了SORT循环,对SORT循环和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进行了对比,并对SORT循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
在GB13057基础上,统计分析了8套试验座椅乘员损伤的结果,重点分析了假人颈部损伤,提出在标准中增加对颈部考核的建议.
介绍营运客车所装备的前碰撞预警系统的结构和传感方案,根据交通行业标准JT/T883-2014对国内外企业的前碰撞预警系统产品进行测试,分析不同传感器类型的前碰撞预警系统性能,探索前碰撞预警系统预警性能设计问题,为营运客车前碰撞预警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中国动车组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阶段,但是在修程修制领域,目前采用借鉴国外标准和运营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实际上是逆向设计的方法.这导致车轮检修周期调整缺乏理论依据,成为动车组自主化“卡脖子”的问题.本文基于实际车轮辋裂的物理机制,采用ABAQUS+FRANC3D一体化的仿真方法,开展了实际车轮损伤容限和剩余寿命研究,通过实际辋裂失效验证了仿真结果有效性,为车轮修程修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从2008年1月中国第一条高速列车京津城际运营至今,高速列车的许多零部件包括车轮、制动盘、车轴和轴承等都经历了108周次,有的甚至1011周次的疲劳载荷.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车轮轮辋辋裂和踏面剥离、制动盘热裂纹、车轴划伤和轴承剥离等现象.这些疲劳损伤严重威胁着高速列车的行车安全,其中车轮的疲劳破坏由于危险性更大,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论文以铁路车轮为对象,通过失效分析和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车轮
本文介绍了一套新型铁路车轮辐板疲劳试验系统,可用于进行铁路车轮辐板疲劳试验.该系统基于共振原理设计,通过控制振幅与频率以达到预期应力水平,并采集和记录动态应力变化.该系统可提供高应力试验条件,以快速达到疲劳试验效果.该系统具有高效、便捷、经济的特点,可显著降低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适合产品开发、工艺验证、缺陷分析等过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利用滚动磨损实验研究了在空气介质中的预磨损对D2车轮钢在油润滑条件下滚动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对表层微观组织和磨损与接触疲劳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纯滚动条件下预磨损,随着预磨损转数增加,滚动接触疲劳寿命的变化规律是先逐渐增加,直到预磨损1×105周次后达到稳定状态,接触疲劳寿命相对原始试样提高了15倍.在蠕滑率为0.3%条件下预磨损,滚动接触疲劳寿命也随磨损周次的增加,
利用轮轨滚动磨损与接触疲劳试验机模拟D2车轮材质在室温及-20℃、-40℃低温环境下车轮的实际运行工况.研究选取中国动车车轮D2材质与U71MnG钢轨材质,通过重量比较、宏观形貌、化学分析、硬度测试、金相检验和断口分析等方法,比较车轮在常温及低温环境下车轮材料的滚动磨损率、表面疲劳损伤及断面塑性变形情况.结果表明:低温环境条件下车轮材料磨损量明显增大,且随温度的降低,车轮表面疲劳损伤加剧,剖面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