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水利枢纽消力池底板脉动压强特性的试验研究

来源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度第二十八届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qiushi9527118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力池底板上的脉动压强常常是造成大型枢纽底板破坏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外对于低水头的大型水闸枢纽工程消力池底板脉动压强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通过广东省清远水利枢纽工程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消力池底板的脉动压强的振幅及优势频率.试验结果显示,消力池底板脉动压强均方根最大值为8.58kp,脉动压强优势频率在0.002~1.965Hz之间,能量相对集中的频率范围均在2Hz以下.试验研究成果为该大型枢纽的水工设计提供了重要设计参数,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借鉴.
其他文献
近年来,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可观的利益,但也对社会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废弃物的排放问题.为了减弱钢铁工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造成的负面影响,贯彻落实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解决废弃物的后期综合利用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炼钢过程中产生的钢渣的物理、化学表观性能以及现阶段钢渣的后期综合利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针对目前国内外钢渣的应用现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环境的恶化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建筑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存在着人才不足、发展速度激进、成本增加以及配套技术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带来的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认清当下,展望未来,如何使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稳中求进值得深思.
本文在不同粗骨料粒径配合比和不同砂率配合比下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基础上,选取2.5~20mm连续粒级封孔浮石作为粗骨料,可以在较小的表观密度基础上得到最大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并且表现出优良的工作性能.在不同的水灰比条件下,随着砂率的变化,试块的表现密度也随之改变,同时,也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与黏聚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本文基于广东省水文化建设的需要,探讨了广东省水文化门户同站建设的必要性、思路、内容和系统的总体设计,总结了系统建设完成后,不仅能助力水文化建设的开展,而且能培养公众亲水、爱水和节水的意识,让公众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水资源环境。
目前,沟埋式涵管广泛应用于珠三角水利建设中,由于缺乏对软土地基变形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合理的涵管垂直土压力计算理论,涵管在运营中常常出现各种病害。本文以广东省肇庆市某涵闸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软土地基上涵管的一些常见问题,包括地基不均匀沉降、涵管开裂、附加土压力等,通过现场调查、原位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对涵闸地基沉降计算以及箱涵顶垂直土压力进行研究。最后,给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方法和
文章以横迳水库为例,为增大水库效益,在溢洪道进口增设1m高闸门,分别按薄壁堰闸顶高程调洪和按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调洪的各特征水位,采用北京理正岩土软件,对大坝坝坡进行抗滑稳定安全计算,成果表明横迳水库各水位工况下,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
通过现场4桩大压板静载试验,布置土压力盒,测定并分析C桩(刚性桩)桩顶、M桩(亚刚性桩)桩顶和桩间土体应力,计算桩(C桩+M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CM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过程中桩、土的受力特性。通过设置不同垫层厚度,对比大压板试验P-S曲线,结合单桩静载试验,分析CM桩复合地基垫层的破坏模式及垫层效应。试验结果表明,CM桩复合地基工作时C桩桩顶应力集中现象明显,C桩桩土应力比大于10,M桩桩土应力比
建立了河道型水库一维水动力学模型。选取珠江流域乐昌峡水库进行动、静库容调洪演算,揭示了动库容调洪的负面影响;通过研究不同洪型、不同频率水文组合条件下,水库回水淹没范围、库区洪水传播速度以及调洪过程中动库容变化特性,讨论了水库设计调洪方案的合理性,并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调洪方案。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河道型水库防洪调度参考。
综述近年来在非轮胎橡胶制品领域拓展应用的一些具有特殊性能和特种用途、能在苛刻条件下使用的高性能特种弹性体。本综述第3部分报道近年来高性能硅橡胶领域的一些研究和应用进展。添加新型热稳定剂(气相法二氧化钛)和耐热增效剂(3价金属-有机硅络合物)可以显著提高硅橡胶的耐高温性能。低苯基硅橡胶是比目前通用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耐高低温性能更优异的硅橡胶,可在-70~250℃空气环境中长期使用,也可在300℃下短
为了研究初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本文选取沪教版六年级的"撒哈拉以南的迁徙之谜"作为评价案例,通过借鉴和创新设计学生评价量表,分别进行课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课后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多元的评价方式较单一的纸笔测试更利于获取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发展状况。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的表现明显优于终结性评价的表现,一方面,说明关注过程的评价更容易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另一方面,在细化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