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临证特点

来源 :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经多年的中医学习,精研医理,熟读经典,根据妇科生理、病理的特点,强调肝、脾、肾并重。重视冲任带脉,从瘀论治疑难杂病,强调发扬古义,融会新知,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要根据妇女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处方用药,注重望、闻、问、切四诊,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诊治的原则”,组方用药要严谨精当,要从养阴清热入手诊治,重视冲、任二脉的作用,采用中医周期疗法、药物配合心理治疗不孕症,在临床中“辨证”与“辨病”要有机地结合,也要和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疑难杂症可以从瘀论治,要善用经方,内外合治。
其他文献
戴裕光教授从医40余年,具有精辟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努力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医疗实践,治愈了很多疑难病证。其学术思想源于《内经》,效仿于仲景,对历代各家学说(尤其是脾胃学说、温病学说等)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师古而不泥古,不独守一家之藩篱。  戴教授非常强调要据季节、环境、人之体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临床非常重视寒温并用,强调处方中药物的动静平衡,临床上灵活的、有意识地运用给邪找出路的方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胡老认为胸痹以五脏亏虚,心脉失养为本,寒凝、气滞、血瘀、痰阻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肺等脏。治疗上以补虚为主,佐以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等。
陈绍宏教授系中医知名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具有渊博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故陈教授临证时反复强调,问诊要详细、准有,四诊合参,注意辨证精确,因此临床时其注重治疗必求其本,分清寒热虚实。陈教授认为,临证组方应根据病机病证的主次数方合用,复合处理各个环节,以增强药
安庆市中医院吴振宇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作为安徽省跨世纪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有幸侍诊3年,深感吴老师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对内科疑难杂症俱有心得,尤其擅长治疗肾病、糖尿病。本文介绍了诊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肾疾病,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
笔者跟师陈绍宏教授,其临床应用《医方集解》的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味治疗疑难杂证,屡获良效。本文介绍了龙胆泻肝汤合川芎茶调散治三叉神经眼支坏疽性带状疱疹,龙胆泻肝汤合三七治眼底出血,龙胆泻肝汤加止血药治支气管扩大咯血,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治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经验。
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疾病反复发展的结果,是慢性肝病发展的中末期阶段,病死率高,预后差,往往变症百出,病情复杂,现代医学治疗不理想,费用高,甚至导致其他并发症等发生。池晓玲主任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治疗肝硬化腹水拥有丰富的经验。池老师认为,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鼓胀范畴,由肝着等疾病迁延发展而来,属慢性进行性疾病。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证型有种种演变,本病与肝、脾、
自1998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成立起,余多次有幸随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对心脏外科围术期患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并对先生之方药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体会最深的是邓老善于运用“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的理论进行辨证;体会之二是方药中善于采用中药五爪龙,且临床效果佳。对于心系疾病的治疗,邓老更强调“心脾相关”,善从脾论治,认为脾胃与心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心与脾为母子关系;(2)脾胃与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人群体质分类观察发现,失眠病人中属于阳虚证型或体质阳虚者渐见增多、且多见于顽固性失眠,又叠用养心安神之法未效,并以彭子益所提出的“圆运动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治疗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收效甚良。介绍了存在于人体圆运动的理论,阐述了睡眠/失眠与圆运动的关系,提出了圆运动理论解释治疗失眠的正治法,探讨了以四逆汤为主方进行的演变。
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多发病,血脂异常在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病名,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痰证”、“血瘀”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故临床证候变化多端,表现为虚实夹杂。引起血脂异常的病因主要有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好逸恶劳等。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积聚成痰或瘀,所以治疗多从肝、脾、肾论治。笔者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三焦决渎无权,气化失司,因津血
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临床发病急,变化多,虚实夹杂,气血互见,病情严重,治疗困难。因此,被列为中医内科四大难证“风、痨、膨、膈”之首。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微温。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和托疮生肌。主要成分为黄芪皂普、黄芪多糖、γ-氨基丁酸、微量元素(硒、锰、铁、钙等),为补气要药,可辨证配伍治疗以气虚为主的各类中风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