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613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水处理厂被认为是自然水体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污水中超过90%的微塑料被截留或转移到污泥中,伴随着污泥土地利用可进入土壤生态系统,从而对后者产生潜在危害.本研究调研了我国11 个省份的28 个污水处理厂(WWTP),发现污泥中微塑料含量范围为1.60-56.4×103 个颗粒/kg 干污泥,平均值为22.7±12.1×103 个颗粒/kg 干污泥(图1).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不同厂家生产的鱼饵对养殖水环境及鲫鱼生长的影响,以及扑草净对鲫鱼生长及间接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选择三个厂家(通威、中山、中粮)生产的鱼饵在实验室内于规格一致的水族箱中饲养鲫鱼,并设只投加鱼饵的处理组以及投加扑草净的处理组。
会议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微塑料粒径小、疏水性强、质量轻、易漂移,成为了有毒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传播载体,并且通过生物摄食、食物链传递和呼吸等途径进入生物体或人体内,从而威胁到生物生存、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微纳塑料在海洋沉积介质中的运移和保留机制目前还不甚清晰,这或将影响到人们对其海洋环境风险的判断[1-2].近年来,本课题组较系统地研究了微纳尺度聚苯乙烯塑料颗粒在海洋多孔介质(海砂)中的运移与保留行为,内容包括:塑料的颗粒尺度效应(0.1-2 μm)、塑料的表面基团效应(羧基、磺酸基和氨基)、共存天然有机质影响和共存纳米颗粒(C60)影响等.
微塑料在滨海地区的累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滨海红树林能够有效拦截或固滞来自陆源或海源的多种污染物,是污染物重要的“汇”。但是否红树林已成为微塑料在滨海地区的“汇”,仍需进一步明确。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以我国6个典型白骨壤红树林(福建云霄,广东福田,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海南东寨港和海南东方)为对象,调研了红树林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布规律以及表面微观和结构特征。
In the present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stics ingested by 201 commercial fish bodies of 18 species caught in near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of China.
塑料制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废弃塑料在多过程的作用下会缓慢分解为尺寸更小的塑料碎屑——微塑料,近年来在淡水环境中逐渐检出微塑料。塑料具有一定的比表面能,容易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结合形成复合污染,据报道塑料上的污染物富集浓度可较水体浓度高出几个数量级[1]。
报告主要介绍Perkinelmer公司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原位测试1.56微米以上的微塑料的方案,同时分析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不同测量模式下微塑料前处理的注意事项;另外会简介Perkinelmer公司的红外成像技术和热分析仪以及气相-质谱仪的多联机技术对微塑料测试的应用.
塑料制品因其方便耐用等优点而被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由于回收率较低,大多数废弃塑料将直接进入环境中,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塑料制品在环境中会破碎成不同粒径的塑料,通常分为微塑料(< 5 mm)、中塑料(5 mm-2 cm)。
当前,在微塑料的野外调查中,对水体中微塑料的采集通常使用拖网或者采水器等[1],而后者还需要通过现场或携带样品回实验室进行过滤处理;同时,在对底泥或者生物样品中微塑料的分离过程中,常常也使用过滤的方法来截留目标尺寸待测物。
微塑料(microplastics)已经在包括滨海湿地在内的各类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然而,不同类型和强度的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中微塑料的赋存状况尚不清楚。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