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建设项目棕壤弃土坡面产流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5051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弃土堆放引起人为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综合试验基地扩建工程弃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东北黑土区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坡面产流的特征.试验设置为降雨强度和堆存时间两个因素,每种因素均设置5个水平,降雨强度分别为0.64 mm/min,0.82 mm/min,1.05mm/min,1.24 mm/min和1.52mm/min;堆存时间设定为0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和弃土堆存时间的增加,产流时间缩短,坡面径流量增大且差异性显著,其中在1.52mm/min降雨强度下,堆积12个月的弃土坡面产流时间最短,为0.93min;堆积9个月的弃土平均坡面径流量达到最大值1.52mL/s;在降雨第30min内,堆积12个月的弃土的坡面径流量最大,为18.88mL/s.坡面径流量与弃土堆存时间呈多项式关系,且呈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本文在分析坡耕地水土流失危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坡耕地治理要求,基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念,阐明坡耕地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对坡耕地田间治理、坡面来水、沟道等治理提出措施布局。
本文以贵州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试验为例,探讨不同区划方法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层次聚类分析法在贵州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中的应用,为水土保持区划提供参考。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引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标志。示范园区规划与小流域规划既有衔接又有区别。本文阐述科技示范园的基本特点和选定原则,介绍了示范园的建设原则与规划目标,总结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规划要点。
广东省地处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充裕,林草覆盖率高,但由于土壤、地形及降雨等自然因素和频繁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省仍有1.93万km2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本文以2009年数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和分析各县(市、区)水土流失资料,参考广东省“三区划分”,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等因素,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划分为六个一级区,十七个二级区,并提出各分区措施总体布局与防治思路.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任务下达以后,为了提高规划的质量与规划效率,进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协作平台”(以下简称“规划协作平台”)的研制工作;为使“规划协作平台”能够与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进展相一致,能够为每个规划阶段提供相应的服务,对“规划协作平台”提出了阶段的任务与目标;现阶段以完成满足水土保持区划要求的功能。通过对“规划协作平台”的研制过程与对“规划划协作平台”区划功能的应用,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
流域是自然集水区域,它以河流为中心,由分水线包围,是从源头到河口完整独立自成系统的水文单元,在地域上有明确的边界范围。天然状态下,水处于大气、地表、生物、土壤、地下之间的相互循环过程中,其流动性和水循环性决定了以水为核心的地理现象和过程具有流域的特性,流域的上中下游、左右岸、支流和干流、水质和水量、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等都是流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自然条件下的天然系统。基于GIS的流域地理信
2011年3月1日,新《水土保持法》开始实施。本文根据新《水土保持法》的新规定,结合正在编制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解读生态脆弱的地区,探讨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脆弱区与新水保法中确定的生态脆弱的地区区别与联系,提出生态脆弱的地区的概念及其内涵,并借鉴生态脆弱区,阐述了生态脆弱的地区在未来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必要性,从而为下一步水土保持规划的进行奠定基础。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协作平台是面向国家级和流域级大中尺度水土保持区划工作的综合系统集成平台。它为水土保持区划工作提供信息快速收集、基础数据共享、实时分析决策、作业协同联动、成果安全管理等多种功能。该平台的建立提高了区划工作效率,对推动中国水土保持数字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文通过分析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流程,阐述了GIS技术在水土保持规划工作中的信息化推动作用并创新水土保持规划技术手段,提出了“国家、流域、省、市、县”五级联动、协同作业的规划平台的构建思路。文章从平台建设目标、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系统构架等方面介绍了协同规划平台的设计思路、建设内容及相关技术,最后分析了利用平台协同规划的方法,以期为相关行业的GIS应用提供参考。
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土壤容重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一方面为更好地正确认识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的土壤侵蚀规律,准确预测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状况,以及选择恰当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土壤侵蚀动力过程机制,扩展了土壤侵蚀研究领域,对推动土壤侵蚀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