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荀子「性惡說」的詮釋--以牟宗三與唐君毅的詮釋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儒家的研究中,人性论一直是被研究探讨的重点。先秦儒者们也分别提出他们自己对於人性论的说法。其中,不同於孟子的性善说,荀子提出性恶来说明白己对人性问题的立场。荀子所说的性,意指人性中的自然部分。然而例如饥渴保暖等的生理慾望,如何能言善恶?则荀子将如何说明他性恶的主张?而既然主张性恶,荀子又将如何说明道德实践的根据?也就是,人性既是恶,则善由何而来?本文将藉由整理学者们对於苟子性恶说的诠释,特别是牟宗三与唐君毅的诠释,来加深对此问题探讨的深度。牟宗三由「顺而无节」来说明荀子所说的人性之恶的来由,在我们的分析之下,这个能造成恶的性,应指人性中的不停止、无法被满足的欲望。唐君毅则认为荀子的性恶说是与人文礼义之化成而相对照出,离开人伪、离开礼义化成则人性本身无法单独说恶。除了展示牟宗三与唐君毅对於性恶说的诠释之外,我们并且尝试经由对于荀子性恶篇的分析而提出我们对於荀子的性恶说的诠释并且试图对牟宗三与唐君毅的诠释做出批判。在我们的分析之下,荀子的性恶说意指人性本身因为有种种欲望,此欲望为恶的根源并且悖反于礼义因此为恶,荀子所说的性并非如牟宗三与唐君毅所言是中性的。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青年科技人才的心理资本与奉献投入和工作绩效,探索并构建“奉献-心理资本-绩效”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人才素质与绩效量表”对中石油BG公司70后801名抽样青年科技人才做评价,采用SPSS做统计分析预测,采用AMOS拟合结构方程模型。结果:高心理资本因素(高自信、高希望、高韧性、高乐观)独立与交互作用产出高绩效的优势比(OR)分别是低心理资本的1.5~3.4与13倍;奉献投入直接产出工作绩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婚姻关系的发展趋势、问题、原因、对策。一、现代婚姻关系的演变趋势;二、婚姻不幸对各方的影响;三、现代婚姻关系出现动荡的原因;四、关于应对现代婚姻趋势的对策思考;五、女性素质教育对现代婚姻的重要性。
共情在心理学领域中—直以来都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重要的咨询态度,当今社会更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以至于沿用到医学、教育、社会学等现实中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学科。在心理学领域中,专业的,准确的共情可以充分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让曾经封堵的情感得以流淌,体会到与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人际关系,包容的、理解的、抱持性环境。这种特定环境会促进来访者进一步的开放自我,放下自己的防御,同时也允许咨询师逐步深入的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突出的个性,有其独特的特点,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正常生活学习的保证。本文对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高考,高三学生压力较大,甚至会泛化到学习和生活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教师如何为高三学生解压,本文从团体心理辅导的角度提出为高三学生解压的方法。
一个高中女学生小李,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李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小李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李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李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
自周公援德入礼、孔子援仁入礼以来,荀子援法入礼,主张隆礼重法,实现了礼制思想的第三次变革。礼是荀子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拟从礼的内涵变迁及基本政治功用,礼的核心:等级制度的确立与维护,礼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之本,援法入礼与隆礼重法:礼法之互补性以及理论困境:陷入人治--圣人万能论的怪圈等五个方面阐释荀子的重礼思想。指出,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荀子的礼论具有许多合理的思想内核,但最终没能跳出圣人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生活于战国末季的荀子,其学术体系之框架体现为重构了一套包涵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系统。礼治思想作为荀子思想体系之核心,集中反映了荀子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的思考与重新定位。
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思想则以立国强国,立身正身为宗旨,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现实中国的发展环境有相似相通之处,当为新课程改革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教育思想之必选。传承荀子教育思想,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着眼于中国的长治久安和青少年的健康和谐成长,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习重要性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全面提
教育是人类文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人类藉着教育,来谋求个人和团体之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文化之传递与发扬;人类生活之所以能逐步改善,人类文化之所以能曰益进步,教育实为主要之力量。先秦儒家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认为教育重在人性的启发,通过伦理道德以造就完美之人格,并期使能止於至善。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教育目标在使人成为「君子」,进而达到「圣贤」之境;教育方法重「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