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壳垂直运动与中国大陆地球动力学环境

来源 :邢台地震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15295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长趋势(1952~2002)的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参考1980年代发表的地壳垂直形变图,研究中国大陆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的基本特征。发现青藏高原在中国大陆1966~1978年强震时期以上升运动为主,而在以后的地震活动低潮的时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活动,近期(1998~2003)的GPS的观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认识。青藏高原出现升、降不同的活动状态可能与印度板块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大陆推挤强度变化有关,同时也应考虑到高原在新构造活动期以来的重力垮塌作用。这种具有板块级别的高原上升、下降活动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环境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其他文献
利用fy-2c卫星云图,ncepl*1再分析产品、区域站观测资料,对陕西北部定边县一次飞机增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定边县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作业区降水持续时间延和长,降水量增大,卫星云图表现为作业区上空降雨云团面积增大,密实度增加,云顶亮温降低,最大降水时段出现在云系后部,云顶亮温为-30—-32℃。
内蒙占的农业区受霜冻威胁很大,而目前地表温度的监测主要依靠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为主,这样的监测方法很难准确反映温度分布实际状况。用遥感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则不仅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且能够精确地知道霜冻灾害分布情况和受灾程度。本文选取2006年9月13日当地时间1点46分和3点25分的两轨MODIS数据为遥感数据源,利用分裂窗算法进行LST反演,反演结果与气象站实测数据叠加分析后发现用分裂窗算法反演的地表
利用遥感对灾害性天气台风进行迅速快捷的监测、预报是防灾减灾的前提之一,然而目前海洋和气象业务领域仍缺乏数据综合和功能综合的台风遥感应用分析系统。采用NET和ARCGIS Engine技术初步开发完成的风云三号台风遥感应用示范平台有效整合了FY2C、NOAA、FY3A等不同卫星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雷达数据、空间地理数据和各种专题数据,具备台风定位、定类、定强、结构诊断、路径分析、降水估计等专项分析
“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egion-time-lengthalgorithm,简称RTL算法)是一种检测地震活动水平相对变化的计算方法,利用该算法对冀鲁豫交界地区1980年以来的ML5.O级以上地震进行回顾检验,发现震前都达到了RTL异常指标,说明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水平相对于背景活动水平都有明显变化。通过RTL算法对异常进行量化,对以后该区的5级以上地震活动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频繁,2000年以来出现地震平静现象,为了更好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利用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针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唐山老震区、阴山燕山地震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给出了R值评分检验效果。为今后的地震趋势预测提供了比较好的预报方法。
河北省是我国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地区之一,快速准确地做好大震速报对地震应急、抗震救灾、减轻地震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地震速报是个台网的立足之本。对从ML3.0级以上的地震。首都圈台网往往有几十个以上的台站记录到,但在实际地震定位时,所有记录到的台站均参加定位,往往效果井不好。一般应选择部分分布比较合理的台站参加定位,称为“定位子台网”。本项研究拟选取不同区域的地震,分析“子台网”分布对地震定位
讨沦了近300年发生在华北平原5次肘≥7强震的构造特征及存在问题。这些强震显示了华北平原发生强震的构造单元的多样性和强震构造方向的多样性,既有强震发生在平原内部的次级断陷内,也有强震发生在平原内的隆起区或平原边界的隆起区;既有多条NE方向的发震断裂,也有多条NW方向的发震断裂。同时,有多个强震地点分别存在NE及NW两组构造交汇或穿切的情形,有多个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并不是当地控制地貌形态的主体构造。
本文研究区为广东省地震高烈度区(7~8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为1918年南澳7.3级地震。台湾海峡地震活动对研究区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中强地震前,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发生有序变化,主要是北西向“巴士系”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增强。并逐步贯通整个条带,往往中强地震从该带的南端开始活动,逐步向北迁移,引发海峡内至粤东闽南地区陆地发生较强地
本文基于Lomnitz提出的MRI理论,用“累积地震矩”算法对全球1900~1999年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了处理,试图通过分析大震前CSM图像的变化,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对不同地区的8个地震震前CSM图像的分析表明:7级以上地震的CSM图像在震前5到10年内会改变,大部分地震发生在CSM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通过实际运算发现:在不同的地区应使用不同的值可获得较好的结果,用于计算的地震数越多,获得的
本文针对川滇地区,在大量搜集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上地幔等四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反复调试,确定了其边界条件。然后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应力场,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后续地震大多发生在前面地震引发的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强震是在较高的应力背景下成组发生的。这对判断、识别地震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