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的关系

来源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13届学术年会暨重庆市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第2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wol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某医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动力学的关系. 方法:选择重庆市某医科大学二年级学生801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大学生心理问题,采用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评价家庭动力学特点. 结果:①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9.4%.②有心理问题组家庭气氛、个性化、疾病观念、系统逻辑得分高于无心理问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0.49,2.66±0.64;2.92±0.54,2.77±0.58;2.79±0.55,2.69±0.54;2.58±0.67,2.36±0.62,P<0.05).③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气氛、疾病观念呈正相关(r=0.184,0.156,P<0.05).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家庭气氛、个性化、疾病观念. 结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气氛、疾病观念的作用更大.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护理中心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工作满意度问卷对223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员工工作满意度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和福利较低、工作劳动强度过大、工作地位较低等等.讨论: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护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努力改善员工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达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的方式对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进行了佤族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81.5%的被调查者感到生活幸福.分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与佤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等有关,财富的多少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走进校园、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回顾了互联网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研究历程,通过使用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Youth网络成瘾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36名在校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对大学生群体中的上网行为、网络成瘾现象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2、网络成瘾与否与每次上网时间、上网
老年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了老年性精神疾病.它的发生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科从2000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老年抑郁症患者共55例,经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并实施心理护理,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一介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本文尝试从王清任的血瘀理论出发,解释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大胆提出从血瘀诊治该神经症.
患者,男性,22岁,维族,未婚,中专文化.住院号65597,因右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感觉消失83天,经对症治疗无效,于2003年6月9日由军区总医院以腰5/4椎间盘突出,右下肢癔瘫转入.本文介绍了此例电调整治愈癔瘫的心理分析.
目的:探讨癌症抑郁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及与癌症无抑郁者的差别.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0例癌症患者进行测试,有抑郁及无抑郁者各占35例,对其防御方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癌症抑郁的粗分及标准分均明显高于无抑郁组(P<0.001);癌症抑郁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明显高于无抑郁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之被动攻击、躯体化得分明显增高,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1);不成熟
目的:探导产后自杀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本院住院诊断为产后抑郁并伴有自杀行为和意念的40例患者用受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生活事件量表(LE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和评定,并与随机配对的健康产妇进行比较.结果:产后自杀与既往抑郁史、半年内负性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母婴疾病、夫妻关系等明显相关.结论:产前防范和产后危机干预有利降低产后自杀.
目的:了解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状况及其人格特点,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卡特尔16PF量表于2004~2006年对金华市部分高中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金华市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6.60%,重点高中发生率为11.7%,普通高中为5.9%,职业高中为1.5%.高三年级学生的网络瘾倾向发生率为9.7%,二年级学生4.6%,一年级学生6.5%.具有网络成
目的:了解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及其与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和卡特尔16PF量表对2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受试学生中心理虐待阳性者45人(20.83%);忽视阳性者88人(40.74%);不同性别的虐待和忽视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2.男生心理虐待总分均分、责骂均分、恐吓均分三项高于女生相应得分,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