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R技术的苜蓿根腐病病原Fusarium proliferatum产伏马菌素潜力的检测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植保科技奖颁奖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伏马菌素(Fumonisins,FUM)是由镰孢菌产生的可对动物产生神经毒性如马脑白质软化等的双酯类真菌毒素.为了探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孢菌是否具有产伏马菌素的潜力,以便进一步分析可能造成苜蓿饲料中含有该毒素而对牲畜产生影响,本研究利用已报道的检测伏马菌素基因的引物FUM8 rp679/rp680,对分离自苜蓿根腐病症状样品上的具有致病性的镰孢菌进行DNA PCR扩增.rp679序列为5-CGTAGTAGGAAT-GAGAAGGATG-3,rp680序列为5-GCAAGCTTTGTGGCTGATTGTC-3.PCR扩增采用20μl反应体系:10×PCR Buffer(Mg2+)2μl,dNTP Mix(各2.5mM)2.5μl,引物(10μMol/L)各1μl,rTaq DNA酶(5U/μl)0.2μl,DNA模板(100ng/μl)2μl,补ddH2O至终体积20μl.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56℃退火45s,72℃延伸1min,33个循环;72℃延伸10min,4℃保存.在上述条件下,鉴定为层出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的菌株KLX2能够扩增出大小为922bp的条带,与目标片段大小相符,并将该片段测序结果与NCBI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中已有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与Fusarium proliferatum(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AY577451.1)Ident值达到99%,表明该菌株具有产伏马菌素的基因,与已报道层出镰孢具有产伏马菌素潜力的结果一致.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可检测到所分离获得的苜蓿根腐病病原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菌株KLX2具有产伏马菌素的相关基因,说明该菌株具有产伏马菌素的潜力,但能否产生毒素,尚有待于经过毒素提取、纯化和检测进行验证.
其他文献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Pst)引起的气传性小麦病害,在我国流行年份可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四川省宁南县位于川西南山地,Pst在该地区能够完成周年循环,为其他麦区提供有效菌源.因此,明确宁南县Pst群体的季节演变,对于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9对SSR引物标记了四川省宁南县两个Pst季节亚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es,Pst)引起的气传真菌病害,在我国大部分麦区为害十分严重.小麦条锈病适宜在低温冷凉气候条件下发生,病原菌越夏效率决定当年秋季初侵染菌源数量.近年来,条锈菌越夏海拔下限逐年下降,越夏区域向低海拔地区转移扩展,越夏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同流行区域耐高温菌株的出现,给小
为了解安徽中部和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探讨其相互间亲缘关系,对分离自安徽中部的合肥、六安、马鞍山和南部的安庆、宣城等地的菌株进行AFLP多态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中部和南部小麦白粉菌群体的Neis (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0和0.24,Shannon多样性指数(Ⅰ)分别为0.24和0.31,表明南部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中部群体;基因流(Nm=13.00
小麦叶枯病是世界性小麦病害,其病原菌寄主范围极广,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和几十种禾本科杂草.该病除可引起麦株叶枯斑外,还可侵染其他部位,产生穗腐、褐斑粒、黑胚、根腐等为害症状.近年来,不论是国家冬小麦区域(长江上游、中下游冬麦组)小麦品种还是云南省育种后备材料,在昆明试验区大部分品种上均有发生.现以2015-2016年和2017-2018年两个年度的国家冬小麦区域(长江上游、中下
小麦纹枯病(Rhizotonia cerealis)和小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均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地影响小麦的安全生产.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孢囊线虫病均呈逐年加重趋势.同一地块这2种病害经常同时发生,因此开展2种病害的互作关系研究对于2种病害的防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在前期明确不同小麦生产品种对小麦孢囊线虫抗性的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土传病害棉花黄萎病是影响我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本研究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在中植棉KV-3中沉默了与陆地棉抗病相关的3个NBS-LRR类基因(GhFLS2、GhMRH1、GhEBF1)和2个WRKY基因(GhWRKY29、GhWRKY33).
棉花黄萎病是影响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其致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明确大丽轮枝菌致病力变异情况,可为棉花抗病品种选育推广及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次以湖南省各主产棉县(区)分离的77个单孢黄萎病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培养特性、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致病性.结果 表明:供试菌株在PDA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差异明显,根据微菌核产量及菌落特性,将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世界性检疫细菌性病害,通过种子传播,能严重为害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在世界各国的西、甜瓜产区普遍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革兰氏阴性菌,主要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3SS)将效应子(effector)直接注入宿主细胞体内,达到致病的效果.静止期/一般应激反应si
光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子,在植物病原互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光可以影响植物病原细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的致病性.非光和细菌中存在一类可以通过感受红光进而调节细菌生理生化活动的蛋白,即细菌光敏色素(bacteriophytochrome photoreceptors,BphPs).该类蛋白在植物病原细菌中可参与调控多种致病力表型,如:群集运动、群体感应、胞外水解酶等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发
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发的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检疫性种传细菌病害,能严重为害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西瓜噬酸菌的具体致病机理尚未明确,目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缺乏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因此急需对西瓜噬酸菌的致病机理进行研究,以为果斑病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指导.AAA ATPase (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