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9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 :第九届江苏省药师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hao00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该院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收集该院医务人员报告的92例氟喹诺酮类ADR的报告,按患者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给药方式、ADR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等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31~40岁发生率最高(32.6%);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为主;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9例(96.7%);ADR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为主。结论:加强氟喹诺酮类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可以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对急诊抗生素类药物利用状况进行分析,以考察应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查阅急诊药房2008年药品购入目录,采用药物利用状况分析法,对抗生素用药金额、用药人次、每日治疗费用等进行分析。结果:该院急救中心门诊的抗生素主要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DDDs排序依次为左氧氟沙星、舒巴坦/阿莫西林等。结论:该院急救中心门诊抗生素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的:调查外科病区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及合理性。方法:对200例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前和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分别为9%和99%;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率最高,其次为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术后单用、二联、三联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分别为21.5%、65.5%、13.0%,手术后17%的患者用药时间>7 d。结论: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
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海洋生物可合成与陆地生物结构不同的、活性不一的代谢产物,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先导化合物。本文综述了海洋中的各种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应用广泛,不仅可用于抗炎、镇痛,在防治肿瘤、阿尔茨海默病及心脑血管病等方面也发挥一定疗效,但随着NSAIDs使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也不断出现。
痰热清注射液是新开发的国家中药二类新药。由黄琴、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组成,痰热清注射液为棕红澄明液体,具有清热、解毒、化痰之功效,因其疗效好,临床广为应用,但此药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现将收集的文献资料做一综述,供临床联合用药时参考。
目的:分析长江流域6城市2006~2008年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利用情况。方法:采用金额和用药频度分析法。结果:长江流域6城市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用药增长迅速,由2006年的0.6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50亿元,年均增长率130.78%;上海用药金额居首位,重庆市年均增长率最快;抗信号转导药与抗肿瘤单抗的增长率相近,但前者的使用显著高于后者,DDDs排序均位于抗肿瘤单抗前列。国产药金额所占市场份
目的:评价长江流域6城市185家医院以苯那普利、培哚普利和福辛普利为代表的ACEI制剂的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对长江流域6城市185家医院2006~2008年苯那普利、培哚普利和福辛普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及销售金额、DDDs排序分析。结果:长江流域6城市185家医院ACEI销售金额逐年小幅递增,平均增长率为2.41%。苯那普利在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及2007年后的成都
目的:了解该院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医院医疗信息平台药库管理系统调查该院2005~2008年中成药的年应用量和发生金额,采用DDDs分析方法和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中成药的年发生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DDC)。结果:2005~2008年该院中成药的总发生金额及总数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结论:该院中成药应用基本能做到安全、有效、经济。价格适中且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在临
目的:了解引起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7年~2008年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97例,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例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中,>60岁者80例,占40.61%;采用静脉滴注给药者149例,占75.63%;引起药源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其次为中药制剂;大部分停药后好转,少数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涉及药物种类多
目的:探讨老年人合理用药。方法:分析老年人药动学、药效学特点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预防。结果:老年人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老年人由于其生理特殊性,宜应充分预防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保障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