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地区某井组控制下的煤层气井开发动态研究

来源 :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m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煤层气井组开发实践和排采动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柳林地区5口井组成的井组单元进行分析.该5口井以F7井为中心,对称分布组成菱形井网.煤层气主采煤层4号煤海拔标高总体略微西倾,煤层埋深、灰分含量、含气量均以F7为轴心对称分布;F7井产气量最高,在1200m3/d左右,其余4口井产量较低,在300~700m3/d波动;F7井的高产,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周边4口井的干扰作用,形成了区域降压优势;通过排采曲线可知,非连续性排采在关井期间造成地层回压,损害气井产能;采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的CBM模块进行模拟计算,井组在12个月左右即可形成明显区域降压优势,中心井在初始产气阶段产气量会相对较高,在高峰期后,产气量有一定回落,周边井产气量稳步上升,在3年之后达到与中心井相等的水平.
其他文献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具有复杂的多期充注和调整改造的特征,因此无法精确恢复成藏演化过程.利用微束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确定石油包裹体中捕获的石油的密度和族组分(饱和烃-芳烃-脂类和沥青质),给油气藏组分调整改造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结果表明,TZ-421井近黄色和黄-白色荧光的包裹体中石油API°为16.9~35.4,蓝-白色和近蓝色荧光的包裹体中石油API°为41.4~54.TZ-421井石炭系存在厚度
含油气盆地的古水深恢复是重建古沉积环境的重要环节,对于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古地貌恢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沉积盆地古水深恢复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各方法的理论基础、应用效果及其局限性.古水深的恢复有多种途径,如地层厚度、伽马能谱、生物标志、滨岸轨迹、地震反射轴、同位素等,但实际研究单元的地域特征不同,研究手段的精度也不尽相同.本文介绍了3种常用的方法,总结了各自的利弊,并对古水
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沿断裂运移的影响是当前断裂输导体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断裂野外露头观测,将断裂带划分为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并构建实验模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断裂带内各单元油气幕式运移的微观过程,探索断裂带内油气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断裂带内部结构控制油气运移的路径和方式;油气沿断裂幕式运移的运移量与时间呈现对数关系;在油气幕式运移过程中,破碎带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且
断层在石油运聚成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本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不同输导能力的断层对油运移、聚集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断层输导能力影响储层中的石油的横向运移.当断层输导能力较强时,石油以垂向运移为主,横向运移能力较弱,甚至不发生横向运移;只有垂向运移受阻时才进行横向运移.当断层输导能力较弱时,石油仍以垂向运移为主,但横向运移能力增强;即使垂向运移不受阻,石油也能发生横向运移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types of the accommodation structure, proposed a new classification scheme that accommodation stru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transform fault (s
Electron microbeam techniques includ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transmissio
以渗流力学理论及压降叠加原理为基础,依据沁水南部煤层气生产区块16口排采井生产数据,分析了煤层气井压降漏斗形状的演化特征,提出了煤储层流体渗流物理过程的演化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煤储层渗流物理过程对煤层气直井产气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渗流物理过程可分为定压边界压力均衡下降型、定压边界压力不均衡下降型、封闭边界压力均衡下降型和封闭边界压力不均衡下降型四种类型,四种
为定量分析煤层气解吸特征对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兰格谬尔等温吸附模型,建立了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理论.在该理论中,引入解吸效率来定量表征不同压力下的煤层气解吸速率.根据数学曲线上的关键节点,分别定义了启动压力、转折压力与敏感压力,并据此将煤层气解吸过程划分为低效解吸、缓慢解吸、快速解吸与敏感解吸四个阶段.研究表明:快速与敏感解吸阶段对煤层气井产能贡献很大,而低效与缓慢解吸阶段则很小;煤层吸附能力(兰氏
科学合理地评价地质因素对排采的影响程度是正确认识排采效果的保障,而影响排采的地质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对于评价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某煤层气田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只需两两相比较并赋予尺度值,计算权重并排序,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地质因素影响相对重要性的排序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构造和水动力背景因素决定了排采对煤层气的释放程度,综合考虑这两个地质因素,可圈定有
从煤岩化验分析,煤岩的工业组分主要为碳和灰分,其次为挥发分,最后为水分,水分含量一般1%~3%.煤层气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井间产水量差别大,部分煤层产水量大、产水时间长,难以降压解吸的困难.充分利用常规综合测井资料和成像资料,分析了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的产水因素,认为顶底板砂岩含水量大,是重要水源,煤层顶底板岩石中应力集中、裂缝发育,煤岩破裂压力与顶底板破裂压力相近,造成煤层压裂时压裂缝容易上下窜通,是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