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对我国未来交通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

来源 :第五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kxxmv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氢能被认为是能够很好解决能源供应安全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最有吸引力措施.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是全球公认的普及氢能使用,进而过渡到氢能经济时代最可能优先发展的方向.本文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提出中国汽车氢能经济发展规划,利用LEAP2000软件系统,分析计算了中国汽车由石油时代走向氢能时代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其他文献
采用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一个5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实际装置的电化学模型.利用电池堆与单电池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给出了单电池的数学描述,进而建立燃料电池堆的数学模型.其中包括热力学平衡电势、活化极化电势和欧姆极化电势等表达式,以及单电池内阻的经验公式.由于难以得到机理方程中的某些关键参数,因此采用实验设计,获得燃料电池堆的实验数据,运用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获得机理模型中活化极化
系统研究了(Ti-Cr)V(x=30,40,50,60);Ti/Cr=0.7-0.75)合金的微结构及储氢性能.XRD及SEM分析表明,当V含量x=30时,合金中由体心立方(BCC)结构的钒基固溶体主相和微量α-Ti第二相组成;当V含量增至x=40-50时,合金为单一的BCC相;当x=60时,合金中出现了C15型Laves第二相.储氢性能测试表明,随着V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活化性能下降;室温最大吸氢
采用共浸和连续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Pd-Me-NaZSM-5(Me=Cr,Mn,Fe,Co,Ni,Cu,Zn,Mo,Zr等)催化剂.考察了其CO氧化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共浸法制备的各催化剂活性较好.详细考察了温度、Fe含量、氢气预还原、空速及水蒸气等对共浸Pd-Fe/NaZSM-5上CO氧化性能影响,并应用XRD,TEM和XPS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加入FeO可明显提高Pd/NaZSM-5活性有且
当今氢能技术已逐步被世人所接受,并逐步从单项氢能技术发展为"系统氢能技术",并将视为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新能源系统,因此就产生了"氢能经济"的新经济模式的新概念,随着氢能将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工农业生产,信息业,军事工业技术等各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因而最近又发展成"氢能文明社会"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如何更有效期,更快地发展氢能系统技术,这也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部分.
本文采用湿法造纸技术制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极扩散层专用碳纸材料,考察了影响专用碳纸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剂、粘合剂和纤维长度等对碳纸物性具有较大影响.以3mol·L的NaOH处理碳纸的基体材料,控制打浆度20°SR,按比例加入自制功能分散剂,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碳纸物性和日本东丽公司产品(Toray碳纸)物性基本相同.
本文介绍了固定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氢气的各种天然气重整方法,其中包括水蒸气重整法、自热重整法和化学闭合燃烧法.同时简述了氢气进一步纯化的水煤气变换反应、选择氧化、变压吸附和气体膜分离脱一氧化碳的方法.通过上述重整和提纯的处理,最终能制备出满足固定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要求的氢气.
以高温气雾化-冷凝技术制备了含Ag的超细微晶镁粉.X-ray衍射指出,其主物相仍然是六方晶系的微晶镁,晶胞常数与纯微晶镁相同.所掺Ag并未进入Mg的晶格内.透射电镜表明,掺Ag后的微晶镁表面有絮状物.其在280℃下可测得完整的PCT曲线和压力平台.
本文研究了Ti/Cr比与V基BCC贮氢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关系.V-Ti-Cr合金的贮氢性能主要由Ti/Cr比决定,过高或过低的Ti/Cr比都会恶化合金的放氢性能,钒含量对合金性能影响较小.随着Ti/Cr比的升高,合金的晶格常数增加,平台压力降低.含钒量10mol﹪和15mol﹪的低V贮氢合金仍可具有BCC单相结构,如VTiCr,依然具有较好的吸放氢性能,对于降低合金成本有利.
本文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rO-TiO复合光催化剂,利用浸渍法在催化剂表面负载金属Fe,Mn,Mo.通过XRD,BET和Uv-Vis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TiO为金红石结构,CrO为绿铬矿结构.催化剂在紫外和可见光条件下均具有催化分解水产氢活性,并且紫外光条件下负载金属可以明显提高光催化产氢活性,其中Mo/CrO-TiO活性最高;而在可见光条件下,负载的金属降低了光催
采用优化的两步合成法,采用硝酸锆或氧氯化锆为锆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合成了具有介孔结构的磷硫酸锆的原料.P的魔角旋转核磁谱图表明,经硫酸处理后样品中磷的状态发生变化.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表征了经不同温度焙烧后样品结构的变化.证实介孔结构可以保持到723K;从923K到1173K,四方相氧化锆与单斜相氧化锆的比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原粉经磷酸和硫酸处理后,四方相氧化锆占主要成份的温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