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双膦酸盐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利用DXA骨密度检测不能早期判断治疗的有效性,本研究利用骨转换标志物β-CTX和PINP早期监测双膦酸盐治疗的反应.
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质疏松门诊,将60例新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初次采用双膦酸盐治疗的绝经后女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本组患者年龄:43~81岁,平均53±9.379岁;绝经时间2~36年,平均16.40±8.56年,有脆性骨折史16例,骨密度T≤-2.5或有脆性骨折。所有患者均每日补充维生素D 800-1600iu,钙0.6~1.0克;使用双膦酸盐情况:阿仑膦酸钠44例,利塞膦酸钠6例,唑来磷酸10例。在治疗前和16周时监测血清β-CTX和P1NP,判断治疗有效性 。双膦酸盐疗效判断标准:治疗16周时β-CTX和/或P1NP较治疗前下降≥30%认为治疗有效,下降<30%者认为无效。
结果:治疗前β-CTX:0.390±0.230ng/ml,P1NP:51.445±25.955ng/ml;24例存在骨转换标志物β-CTX和/或P1NP升高,36例骨转换标志物正常;治疗后血清β-CTX:0.133±0.120ng/ml,P1NP:18.853±10.225ng/ml,均非常显著降低;57例β-CTX和/或P1NP下降超过30%,治疗有效率达95%。
结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及早判断双膦酸盐治疗的有效性十分必要,有利于及时发现治疗无效的患者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DXA骨密度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监测都十分重要,但骨密度一般需在治疗12个月以上才可能出现有意义的变化,不利于早期判断双膦酸盐治疗的有效性。β-CTX和P1NP是骨组织本身的代谢产物,可以在双膦酸盐治疗后早期就发生变化,治疗后3~6个月骨转换标志物的降低与1年后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的改变及椎体骨折率降低相关,因此是监测双膦酸盐早期治疗反应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提示不管治疗前患者骨转换是高或正常水平,双膦酸盐均可有效减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β-CTX和P1NP水平,治疗有效率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