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场向下延拓新方法在海磁数据融合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磁数据是在高空测定的,且往往测量面起伏,数据量巨大.要把它与海平面测量的海磁数据融合,建立三维空间的磁场数据库,就必须找到一种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的向下延拓方法.为此本文介绍了位场向下延拓新方法在海磁数据融合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根据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研究,青藏活动地块区是中国地壳运动变形最强烈的Ⅰ级活动地块,其内部包含了拉萨、羌塘、巴彦喀拉、柴达木、祁连和川滇等6个Ⅱ级活动地块,各活动地块被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活动构造带切割和围限.根据活动地块及其边界带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包含活动地块、活动边界带和活动断裂等不同级别地质单元的青藏活动地块区二维有限元模型,并以1999-2001年之间的GPS测量结果为约束,探讨其地壳在弹性
地震前后通常出现应力轴的偏转,造成这种偏转的最大可能是地震破裂释放了部分应力而使得震源处的应力场发生变化.地震的破裂机制和应力降可通过地震波的观测间接得到.而震前和震后应力场的方向可通过大量前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统计得到.因此理论上根据地震前后应力轴的偏转角度和地震应力降场(包括大小)的关系可以导出地下应力的量值.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尼苏门答腊西海岸3.6°N、96.23°E,发生M9.0级特大地震,引发特大海啸,死亡30余万人.2005年3月29日,又在其附近2.06°N、97.01°E,发生M8.7级地震,但未引发大海啸.本文从天地耦合的角度,就其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地震是自1900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最大地震事件之一(Sieh,2005).据报道该地震及其海啸剥夺了北印度洋沿岸国家约30万人的生命.本文搜集了该地区附近GPS连续台和测量模式的数据并求得了该地震的同震位移.
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地震台阵对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的精确定位,讨论了上海地震台网定位结果以及上海地震台阵定位结果,并对上海地震台网与上海地震台阵定位结果进行了比较。
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在建立全球板块构造,勾勒海沟、海岭有辉煌的功绩.青藏高原及邻区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有助于大陆碰撞过程的研究.震源位置参数可以绘制活动断层和构造边界,研究构造运动过程、陆内俯冲等地球动力学问题,亦是研究地震复发,地震的相互作用所要求的.重新定位的结果还可以用于地震层析成像.
SKS是一种穿过地球内核在核幔边界转换而成的剪切波,根据SKS分裂特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地球深部构造上的动力学信息.本文使用的资料是由多个台网的台站记录组成的.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以下简称为NDSN)建立在"九五"期间,全部NDSN有48个台.由于NDSN的台站有些是短周期地震台站,因此建立运行了20年的CDSN(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也被采用.本文还使用了全球地震台网((GSN)下属台站的资料
为揭示松潘地块-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构造属性及其横向变化,为该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石化公司资助下,本文开展了“松潘地块北缘岩石圈结构及其与东昆仑一西秦岭造山带关系”项目研究。
天体引潮力触发地震的问题已有大量研究,但都是寻找日、月相或潮汐周期、相位与发震时刻的相关性.地震发震前有卫星红外异常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如何将增温异常与天体引潮力方法结合预测地震三维要素,是一个有价值的创新性课题,本文对此作了初步探索.
目前位场反演的方法手段很多,各有其优点和缺点,神经网络也是目前非线性反演方法的研究热点之一.神经网络的模型很多,我们在对位场反演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神经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众多的神经网络模型中挑选了误差逆向传播(BP)网络,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和结构优化.本文主要介绍了带模拟退火的拟BP神经网络在西亚某地区重力资料反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