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视角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来源 :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imim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斯基尔贝克说过,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个核心思想:(1)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即"课程是由学习者的需要和个性特征发展而来的经验组成的",如果要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教育经验,课程的多样化是根本";(2)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条件;(3)学校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机构,必须与学校自身的环境相适应.基于此,学校应在全面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设置成为学生兴趣爱好的给力点,学习潜质发现的着力点,热爱体育锻炼参与运动活动的有效载体。最终达到让孩子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一校一品的阳光体育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必须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展开的课程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想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立足本土,结合校情,坚定信心,找准方向。
其他文献
两年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验证、研究,深深感受到“数学活动的精彩在于展示孩子的思考”“幼儿学会探究比积累大量的数学知识要重要得多”“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兴趣、探究、思维”。提出基于对幼儿可以获得的数学关键经验的研究是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解读《指南》,提升三点重要认知,助推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探索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基本流程与三种实用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数学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数学的现代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
小学生的数学解题方法即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较单一,考虑问题思维狭窄,在解题时不能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今后必须要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精神。要在概念教学中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深挖练习题的解题策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该文以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学习过程的习得、保持、回忆、概括四个阶段,调查分析了数困生和普通生的数学学习困难成因。结果表明,在习得阶段,数困生与普通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均为原有知识不清晰。在保持阶段,数困生与普通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均为相似知识的干扰。在回忆阶段,数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知识存储方式单一、数学名词不熟悉、知识组织程度低,普通生是知识存储方式单一、知识组织程度低。在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绘本教学法的优点,同时展示绘本故事作为一种整理复习的案例教学,旨在为小学英语整理复习课的教学提供实践启示。整理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复习、梳理和巩固以往所学的知识,但复习课不能成为单纯的练习课,也不是没有教学目标的随意课。教师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主线的基础上搭建的语言支架,重点体现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有效梳理、内化和输出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基于绘本故事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形
SPOC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求。但也可预言,这一模式在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必将面临诸多挑战,是其原有的限定性与教学现实性相互作用导致的必然。为充分彰显这种教学模式的原有价值,也为避免其在实践中被误读和扭曲,变得僵化和程式化,认为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重视SPOC外语教学平台的构建,保持SPOC外语教学与语言学习规律的一致,提高SPOC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信息素养,突出S
就县域内的小学语文教学,人只在讨论着“怎么教”的问题,提及“教什么”的问题,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却没有用心好好思考。这就更需人们“删繁就简、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中,真正考虑有关语文的问题,有关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根据文本内容、根据教学设计及教学重难点有效设计,删掉时间、模式等不符学情的实践枷锁。研读课标,回到语文原点,研读教材,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否成功,除了学生以及研究论述的多少,有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基础建设是否完善,这个基础建设就是教科书。因此,要让国内课程理论建设的学术基础更稳固与扎实,宜再增加对教科书进行历史性的研究,针对我国相关的课程论教科书,分析它们是如何诊释课程理论领域的历史发展,也可提供另一种理解课程理论建设领域发展史的途径。本研究属于历史研究,所分析的资料来源以1989年以来出版的四部代表性《课程论》教材为研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作为实现“中国梦”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自信思维”而反思其专业自信问题,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谋求新发展的明智选择,本文在讨论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自信时,既要涉及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追随者—相关研究者、实践者—的专业自信,也会论及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较之其他专业而言,所独具的特色,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探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最能引以为自豪的专业自信“状态”。课程与教学
课程文本作为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课程研究与实践中频繁使用的概念.然而,人们对其认识却莫衷一是.究其原因,除了"文本"一词的模糊多义之外,更源于人们在课程本质问题上认识的分歧.在所谓静态课程观与动态课程观对立之下,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课程文本认识.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认识都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全面正确的概括课程文本的意涵,直接影响到课程中各要素相互关系的梳理,进而了阻碍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文本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