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白彩陶器研究

来源 :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演进与传播的影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u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以纹饰题材丰富、色彩艳丽活泼而引人注目.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饰黑白彩的陶器不断被发现.这类陶器,在彩陶数量中也只是极少数.本文就其分布区域、器物类型、流行时间、纹饰变化及其渊源、影响等诸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
其他文献
镇江地区现存许多珍贵的抗战遗址,它们是重要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镇江区域内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的现有方式主要是建烈士陵园,寄托哀思;建纪念馆,陈列展示;以及发展红色旅游,寓教于游等.然而,保护和利用工作仍存在大量问题,如总体规划缺乏、滞后,能避则让;管理保护机制不完善,成效不尽理想;设施建设缺乏规划设计,整体效果难显现等.可推行以下几种保护利用方法:原样保存,如旧修复,局部整治,列保控
江苏新沂在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物保护和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文化遗产效益显著提高,但仍存在消防类、技防类、人(物)防类、其他类四方面问题.对此,针对消防类隐患,可聘请相关工程单位编制整体修复计划;针对技防类隐患,可开展防雷设施建设;针对人(物)防类问题,可完善文物保护相关制度建设,制定合理的行之有效的预防性方案;针对其他类问题,可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巡查密度,加大民间文化遗产的
对"非遗"的保护传承而言,文物是其他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遗"未来发展的远景和潜力.中国昆曲博物馆有针对性地加强"非遗"文物的抢救征集,积极拓展征集渠道和途径,充实藏品体系;对"非遗"相关的控保文物古迹建筑及馆藏文物采取较稳妥的预防性、保养性、修复性保护等基础性安全保管措施;高度重视"非遗"文物的合理开发利用,积极申报课题;引入高科技手段,密切关注"非遗"文物的数字信息
本文在追溯梳理清以前各个时代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交往的历史之后,认为丝绸之路上中国北方各民族和中亚甚至欧洲、非洲大陆民族之间的往来已久;回族先民也是该条大动脉上活动的主要民族.回族先民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华大地,从事商业、传教等,为促进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隋唐时期的秦州(天水郡)作为拱卫关中地区西部的门户,连接陇右的重要交通要道,隋唐两代都在此设置了军府,屯兵以备战事.由于年代久远,相关文献记载缺失,有关此一时期的军府设置情况却不甚明晰.本文利用历史文献,结合出土文物,考证出隋代3个鹰扬府,唐代8个折冲府,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承续关系.
《□新宁远县记》碑,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刻石,宁远县儒学教谕江良达撰文.高120厘米,宽75厘米.计29行,满42字,字径1.5厘米.拱首条形,鸳鸯玉质地.碑面四角被打直径约6厘米的大孔(应是流落私家时被制作他物所致),导致部分文字缺如.据说此碑原在甘肃武山县城焦家台即旧县城南城根,后被人私自拉回家,前些年武山县城旧城改造时被发现,武山县博物馆回收,现放置文化局院内.阅读碑文,知碑为记述武山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上交通路线,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唐代文化空前发展,丝绸之路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音乐、舞蹈和服饰为例,讨论丝绸之路对唐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南朝刘宋郭仲产撰《秦州记》,大约散佚于隋唐之际.本文通过全面查考文献,辑得群书征引《秦州记》佚文共22则,考订冯国瑞辑本3则误辑,考定《秦州地记》《秦川记》即郭仲产《秦州记》.并在此基础上,广搜异文,进行全面校考.
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记》抄写于晚唐五代时期,它的编写完成当非蹴于一时,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发现的这一写本可能编写完成于晚唐时期,反映的是距离抄写年代不远的一个编写状态.此外,该作品在其抄写年代具有一定的宣善仇恶、抨击黑暗、娱乐民众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民间冥界观及佛教发展的情状,且带有民间文学的色彩.因之,可以视其为形成于民间的“文艺作品”.
自秦汉以来,秦州虽地处边陲,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多民族错居杂处.北宋时期,由于西夏党项的崛起,秦州地位日益重要.宋王朝于是采取派官员抚定经略、招募弓箭手屯垦、置场务互市交易、羁縻笼络结蕃部等措施,使秦州成宋王朝重点经营之地与抗击西夏的前沿,成为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