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水分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来源 :2004年全国水文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NCEP/NCAR 1948-2003年再分析格点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沿37.5°N不同经度和沿115°E不同纬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年变化、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西部和北部水汽含量较少。②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③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呈持续下降趋势。大气水汽含量高值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大气水汽含量距平基本处于O线以下,为低值期。④华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年际波动变化与ENSO事件有很好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将两场或两场以上的暴雨,按天气气候学的原理合理地组合在一起,组成一新的理想特大暴雨序列,以此作为典型暴雨来推求PMP的方法,称为组合模式。暴雨组合方法是推求较大流域长历时可能最大暴雨常用的方法,为分析组合暴雨方法的合理性,本文以虎跳峡水电站奔子栏至虎跳峡坝址区间流域可能最大暴雨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模拟方法推求的设计暴雨过程与组合暴雨放大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由计算成果可以看出,用暴雨组合方法推求PMP
感潮河段的流量测验一直是水文测验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要获得长期连续的潮流量资料用常规的测验方法和手段是难以实现的。在珠江流域西江干流的天河水文站应用现代化的水平声学多普勒流速仪研究开发流量自动监测系统,建成了流量长期自动监测系统,为在感潮河段建设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在线流量自动监测系统提供成功的经验。
从信息论的角度比较了为弥补DEM中河道信息的缺失,引入矢量河网与栅格化河网各自在精度与效率上的优势;创建了一套通过“关系树”把DEM中隶属河道的栅格点群自动连接成水系的方法——源头追索模型,把基于DEM和栅格化河网虚拟水系的方法推向实用。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目前各种电子地图中的水系图层,提高了虚拟河网的精度;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方法中洼地与平原区的问题;方法经过验证,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实地考察和同位素及水化学分析结果,首次提出了巴丹吉林沙漠、古日乃、拐子湖和额济纳盆地的地下水来源于祁连山雪水补给的观点。巴丹吉林沙漠里的湖泊大都存在上升泉,湖泊中的钙华和沙丘的钙质胶结都是碳酸钙沉积,而在祁连山老龙岭、走廊南山发现了大面积裸露的灰岩地层,雪山水直接渗入灰岩地层,山前的深大断裂构造有助于地下水向深部的渗漏,入渗对灰岩进行了溶蚀并在溢出点形成碳酸钙沉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测雨雷达技术和水文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基于网格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现阶段防洪减灾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中小型水库的入库洪水预报。本研究对基于网格的分布式水文模型TOPKAPI(托普卡匹)程序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增加了考虑水库调蓄的模块。应用改进后的TOPKAPI模型对集水面积为1080km2的江西修水上游的东津水库1998年、1999年
本文以GIS为平台,提取流域下垫面特征值,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地形及网格大小的DEM生成的流水网及所提取的汇流路径长度、坡度等地形特征值。根据流域产汇流的基本原理与机制、新安江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定义,研究确定若干敏感参数与特征值的相关关系。利用相关关系确定参数后进行水文模拟,同时分析比较不同网格大小的DEM对水文模拟的影响,为最终的数字流域水文模型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水文预报作为全国水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很大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在水文预报领域里的推广应用,以及水文预报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水情站网、水文模型、水文预报系统开发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对我国水文预报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建议加强水文报汛站网的调整和建设,加强水文预报基础理论研究
水文水资源实验研究是水文水资源基本规律、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最基本的途径。天津地处海河流域的最下游,地势低洼,河网化程度高,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本文根据天津市的水文水资源问题,提出了建立新时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的思路,根据水文水资源实验研究工作的经验教训,对天津市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建设项目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从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长江口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地势低平、临江近海、湿润多雨,使得该地区面临风暴潮、洪水、暴雨等多种灾害。本文通过分析上游径流、下游天文潮与风暴潮等主要致灾因子对促成高潮住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遭遇组合情况,初步揭示长江口高潮位的成因,从而为该地区防洪防潮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拟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依据湖南邵阳地区1956-2002年47年降雨、蒸发等观测统计资料,从气象角度分析了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采用合适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及气象干旱指标,分析得出了1956-2002年邵阳地区历年干旱发生时间、主要受旱区及旱情严重程度等,并总结归纳了邵阳地区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