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互长的城镇总体规划教学探索--以东南大学为例

来源 :2018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8819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研互长”为导向开展城镇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在总体规划教学应用,总体上形成“一条主线”、“五个模块”、“专题群”的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探究,以研促学,学研互长,以期为城镇总体规划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自2016年以来,中国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参与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旗下的企业已经超过750家.工业互联网带来的四大应用场景分别是智能化工业生产、网络化企业协同、个性化的产品定制和服务化的业务延伸.然而,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工业互联网存在的安全风险,工业互联网在带来企业数字化商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化商业风险,机会和风险交织在一起.
工业领域对故障和紧急事件的防范依赖于安全系统.但是,安全系统需要设计复杂的功能以监控设施设备的各种状态,才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攻击者非法访问这些复杂功能(可以利用而不是绕过安全系统的功能),可非法控制安全系统所保护的设施.在2015年和2016年的“卡巴斯基实验室工业工控攻防夺旗赛”中参加比赛的各个信息安全专家小组在资格赛中所面临的主要是虚拟任务,而在后续比赛中,他们被要求对能源行业所使用的各类
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特别是大型制造业如何在万物互联的环境下,维护自身、客户与合作伙伴的信息安全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一大难题,作者希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索答案.
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认知和习的传统方式,微课、幕课等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教学形式正在蓬勃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现在在城乡规划高等教育中,专业基学础理论课程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体系庞大且基础性较强,实践性和趣味性较弱,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状况.因此,亟需城乡规划专业基础理论课开展顺应时代变化的教学改革,将运用信息技术,按照
专业英语是城乡规划学的专业基础课,良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学习共同体理论所关注的学习的社会性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文章梳理了学习共同体理念在本科教育中的指导意义和应用效果,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介绍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城乡规划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重强调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学以及课堂内外的参与互动.实践结果表明学生
城市规划概论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城乡规划教育以建筑学为基础,低年级开设建筑理论与设计课程,3年级进入规划专业学习.城市规划概论是由建筑向规划过度的第一门理论课程.与低年级小型建筑设计研究具象空间相比,城市规划研究对象具有尺度大、综合性特征.学生由建筑进入规划学习亟需适应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转变,理顺建筑与规划的关联.同时城市规划概论课程面向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同时授课,这要求教学内容需同时兼顾两
在全球化时代,各大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越来越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和改革工作.本文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基于学生讲授法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设置了“课前翻译+课中展示+互动问答+教师拓展与评价”四个主要环节的学生讲授法教学安排.通过实践发现,学生讲授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同时,本文建议采取小组讨论、互联网应用和教师提前介入等
本文对中西方古代城市的城市空间及其演变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得出中西方城市空间及其思想不同的根源在其文化投影上,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是中西方城市发展最大的共同点.在厘清古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脉络基础上,对“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究,指出城市发展方向应是兼具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人文发展方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更深入了解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本质.
空间管理权的改变意味着部门职责的重构,这将导致城乡规划法规政策以时间为纬度的一系列改变.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特点与这种变化在时间上的错位,满足高等教育为国家战略和社会服务的需要,针对教学培养体系、教学模块与不确定性的关联程度,提出职责重构背景下城乡规划教学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本文从当前中国高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假题假做、真题项目周期与课堂需求不匹配、工程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出发,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本科迄今为止已开展5年的控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探讨了校企联合教学、开发地块指标研究、“城市设计-控规”课程相结合等综合改革实验的经验得失,以期为城市规划本科控规设计课程教学的途径创新与成效提升提供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