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降水测量卫星对2003年6月22日淮河暴雨降水结构与闪电活动的观测分析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haoguoh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闪电成像仪探测结果、GOES卫星红外通道辐射亮温(TBB),分析研究了2003年淮河汛期开始阶段一锋面气旋系统的两个时次降水结构和闪电活动,并与"98.7.20"武汉附近地区中尺度强降水的结构和闪电活动进行了比较.TRMMPR探测结果表明,狭窄细长冷锋降水为一致的强对流降水(特别在冷锋加强时);宽广暖锋为大片层云降水,但其中存在面积不等的强对流降水雨团,即大片层云降水背景下的对流与层云混合降水.TRMMPR和LIS测得降水系统中的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比例变化、闪电活动频数变化,可以很好的指示锋面气旋系统的发展.降水率垂直剖面表明,层云降水的雨顶高度一般不超过10km;对流降水的雨顶高度一般要的超过10km,最大高度可达15km.对流降水平均廓线在5km以下的平均降水率随高度降低而增大,最大平均降水率出现在地表附近.与"98.7.20"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对流降水平均廓线比较表明,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5km以上的降水厚度比气旋系统厚,平均要厚1.5km;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最大平均降水率出现在3km~3.5km,而锋面气旋系统的最大平均降水率出现在2km(即近地面附近).表明雨滴的碰撞增长过程是锋面气旋中对流降水在5km以下的主要物理过程,而中尺度强对流系统中的对流降水在5km以下不但存在雨滴碰撞增长过程(5Km至3.5Km),而且存在雨滴蒸发成破碎过程(3.5Km以下).LIS测得的闪电位置表明,在锋面气旋系统处于强盛时,众多闪电均发生在冷锋上的强对流降水云中,而在宽广的暖锋中虽有对流降水出现,但无闪电活动.表明冷锋上有强烈的不稳定对流活动,暖锋中的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对7时55分冷锋上闪电周围的强对流降水廓线的分析结果表明,最强的闪电四周均存在对流降水云,虽然这些对流降水云的近地面降水率不大,但它们都十分深厚,可达16km,并且在5km以上有很大的降水率,说明降水云中的中、上层(特别是6km以上)有丰富的冰相粒子存在.大量冰相粒子间的摩擦,可能是此处强闪电活动的原因.
其他文献
学者们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干旱区分界线波动是由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决定的.本文阐明副热带高压强弱和位置是由赤道东风强弱决定的,而赤道东风强弱则是由日食造成.赤道低纬日食使大气环流加快,赤道东风强,极地中纬日食使赤道东风弱,赤道东风弱.则副高弱而偏东,我国北方干旱.由日食说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方最旱的成因,并以日食说明500年来我国北方59个大旱年的形成。
本文利用川西高原近五十年逐日观测资料,研究川西高原的气候变化并与高原主体上的拉萨和四川盆地代表站成都比较,发现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上大部分区域气温升高,气候在变暖.但其变暖幅度比拉萨弱,比成都强,且海拔越高,变暖趋势越强.川西高原气候变暖最明显的要素是最低气温,其升温幅度及趋势要比年平均温度明显.近五十年来川西高原降水略有增加,与拉萨的降水趋势较一致,与成都的不同甚至相反,近五十年来成都降水下降趋
本文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和相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ElNino区SST与东亚500hPa环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半年500hPa高度场与秋季ElNino区SST具有显著的非同步相互耦合关系,其SVD分解的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时空相关的基本特征;前期冬半年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强(弱)时,将导致未来ElNino(LaNina)事件的发生,东亚冬季风对ENSO循环具有重要的非同步作用;前期
本文根据1950~2000年50多年的降水资料,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把雨涝情况划分成4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雨涝发生的范围.通过研究雨涝范围覆盖率变化趋势和特征,诊断我国珠江流域雨涝发生发展趋势和变化程度.研究发现珠江流域近50年来雨涝覆盖范围有较弱的下降趋势;冬半年雨涝覆盖范围有较强的增长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更强烈,与90年代厄尔尼诺的频繁发生有关;夏半年雨涝范围趋于减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48~2002年夏季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南北变动及其相应的东亚地区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当急流偏南时,东亚地区主要环流系统(南亚高压,高空东风急流,江淮梅雨锋,东亚副热带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下同),热带东风气流,南海季风槽(ITCZ))位置相对变化不大,强度明显偏强;与之相对应的我国黄河流域和华南降水偏少,长江流域降
本文利用1960~2000年太阳黑子活动相对数资料和西北太平洋500HPA副高强度指数资料及临汾盆地年总降水量资料,分别求算太阳黑子相对数、西北太平洋副高年强度指数值和临汾盆地17个站点年降水量的三年滑动平均值;运用线性相关分析求算临汾盆地任一站点的年降水量(均三年滑动平均值)的相关场、太阳黑子相对数与临汾盆地各站年降水的同期相关场、西北太平洋副高强度与临汾盆地各站年降水的同期相关场.结果分析表明
本文利用GMS-5卫星多通道资料和探空资料,以及MODTRAN辐射传输模式设计并实现了用卫星红外分裂窗通道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物理反演算法.文章用1998年夏季的资料进行了大气可降水量反演试验.结果表明:加入卫星反演的大气可降水信息之后,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大气可降水的分布,尤其是对于那些缺少常规探空资料的地区效果更明显.用常规探空资料计算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卫星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比较表明:二者的均方根误差
为了使RTTOV能够模拟FY2B气象卫星红外、水汽通道辐射率数据,本文综合了逐线积分大气透过率模式GENLN2计算600-3000cm-1的精确红外大气透过率在6个不同的卫星天顶角时的分布,以及FY2B气象卫星红外、水汽通道的光谱响应函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适用于RTTOV快速辐射传输模式的FY2B气象卫星红外、水汽通道模拟计算所需的透过率计算系数.其中,大气吸收成分划分为均匀混合气体、水
本文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研究计划(ISCCP)最新的D2资料集的云量资料分析得到中国地区云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及云量变化的气候原因.分五个分区做的云量与13个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到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不同类型云量的回归方程.并将回归方程得到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做了比较,同时做了偏相关分析.主要的分析结果是:中国南北地区云量与极涡正相关,与西太平洋副高负相关.以及与
消散暖性云雾是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一个难题,催化剂的选择更为关键.本文介绍了一类含钠、钾、钙等吸湿性焰剂的实验室研究,同时讨论盐粉等催化剂的试验结果.研究表明:播入(燃烧)吸湿性焰剂粒子,通过凝结-蒸馏机制,雾中小滴迅速增加,大滴迅速减少,能见度迅速增加,后又回落到一个稳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