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仲景溢饮证治

来源 :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debaot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溢饮的概念,并指出:"饮水流行,归于四肢……谓之溢饮".导师江泳教授认为:溢饮,顾名思义乃洋溢之饮,既可溢于四肢,也可泛溢于卫表、肌腠、关节,甚至还可以循脉入血,形成各类相关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点.临床除需遵仲圣"当以温药和之"的总原则外,还应根据溢饮所侵病位不同,分别采取发汗散饮、开腠消饮、温阳涤饮、温阳消脂等法治疗.
其他文献
通过剖析三胚层分化的组织和器官结构特征,联系伤寒六经相关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进行比较归纳,发现六经系统与三胚层演化的组织结构系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以"先天六经"称之;再从六经辨证体系分析六经系统与胚胎的"先天六经"中的异同及组织结构,为六经辨证的病因、病位和病理找到了物质的组织和器官结构基础,同时拓宽了辨证论治的思路.尤其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提供了疾病的组织结构依据,使中医基于功能认识的的辨证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不仅开启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其对方剂学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仲景所用方剂选药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可靠.笔者对仲景使用甘草的规律进行理论探讨.笔者认为:甘草在《伤寒杂病论》中主要有下气止咳、补中益气、清热解毒利咽、监制减毒、益心气止悸动、缓急止痛、缓和药性、顾护胃气等多方面的作用。仲景用甘草最多,无论是炮制方法、还是用法用量都十分精当,可谓把甘草的功效发挥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呈骤然增长的流行趋势,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的中医病机较复杂,据流调学统计,其中医证型多以"气阴两虚"为主,但从临床治疗来看,益气养阴之法对口渴多饮改善明显,但降糖降脂、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效果差,笔者认为气阴由内热所伤,根据"火热内盛"的病机理论,应用经方大黄黄连泻心汤达到清热泻火、泄浊攻毒,在调节糖脂代谢、延
麻子仁丸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太阳阳明、胃强脾弱概括了其病机,方中大黄、枳实、厚朴泄热通腑,火麻仁、杏仁滋脾宣肺,芍药养阴泻肝通便.后世医家加深运用了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通过肺肠同治和虚实兼治这些理论,让该方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
毒性药物目前多指药性中标明有毒的中药.毒性药物虽对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但若使用得当,不仅能够将毒副作用降低到机体能够接受的程度,而且能够获得出色的疗效,但若使用不当,则可能有性命之虞.因此对于毒性药物的运用历来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张仲景对方药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其中也包括了对毒性药物的运用。《伤寒论》全书共载方113首,用药84种。毒性药物占用药总数的19%。包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共60首,占方剂总数的
白虎汤由仲景所创制,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完善和发展了白虎汤的临床应用.白虎汤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热盛证和厥阴热厥。在这点上,《温病条辨》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将白虎汤证的主症归纳为“四大症”,即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并将运用范围由阳明热炽拓展至肺热亢盛或肺热亢盛兼见阳明热盛。《温病条辨》中除包括《伤寒论》之白虎汤
《金匮要略》中的风引汤历来争议较大,其方义解析诸多注家各抒己见,但仍存在医理难明之处.笔者从该方主治病证的病机分析入手,提出该方针对的病机为热盛里实,肝风内动,挟痰上扰,痰蒙神窍,上盛下虚,阳气欲脱,并应在分析病机时注意判断病情的轻重、全面分析临床病证表现及病机的动态发展,从而为理解风引汤的方义提供新思路.
《伤寒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也有发展.其中,干姜是《伤寒论》中出现频次比较多的一味中药.本文主要从《神农本草经》原文的角度对《伤寒论》方中干姜的运用规律进行总结.《伤寒论》中有24个方子用到干姜。张仲景《伤寒论》的组方用药受到《神农本草经》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及四气五味药物分类的思想影响。仲景认为干姜适用于胸满咳逆上气、肠游下利止血、温
张仲景学术研究大型丛书《仲景研究大成》,已于2016年1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丛书5个分卷分别是学术体系卷,诊法病证卷,治法方药卷,疑难辨析和现代研究卷,文献荟萃卷.其中卷一《学术体系卷》包括第一分册《理论体系》和第二分册《学术发展史》;卷二《诊法病证卷》包括第三分册《诊法研究》和第四分册《病证研究》;卷三《治法方药卷》包括第五分册《治法研究》、第六分册《方药应用研究》和第七分册《药物用量研究
通过分析和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痞满的论述,指出病名上,《伤寒杂病论》称为"痞"或"心下痞",继承了《内经》的称谓,并沿袭至今;病位上,《内经》痞满从太阴脾土论述,《伤寒杂病论》痞满主要在心下胃脘部;病因病机上《伤寒杂病论》痞满在《内经》"寒"、"湿"及"土运不及"基础上发展了痞满的热证,寒热错杂证等;治则治法上,仲景因证立法,因法制方,使痞满理、法、方、药俱备,弥补了《内经》证治的缺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