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是牙齿组织再生中重要的种子细胞,但其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还不明确,因此其应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转录因子BARX1表达于磨牙始基的间充质中,对牙齿形态控制、牙齿及颅颌面发育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BARX1在间充质干细胞牙向分化及牙齿组织再生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有助于阐明间充质干细胞牙向分化的分子机制,为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改建,促进牙齿组织再生提供靶基因和理论依据。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100050 北京市朝阳区,解放军306医院全军口腔疾病诊治中心 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是牙齿组织再生中重要的种子细胞,但其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还不明确,因此其应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转录因子BARX1表达于磨牙始基的间充质中,对牙齿形态控制、牙齿及颅颌面发育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BARX1在间充质干细胞牙向分化及牙齿组织再生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有助于阐明间充质干细胞牙向分化的分子机制,为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改建,促进牙齿组织再生提供靶基因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患者因上前牙切角缺损影响美观前来就诊.采取铸瓷贴面修复,患者试戴一月观察咬合和关节有无不适,美观性是否理想。
牙根纵裂的治疗原则中,当其他牙根牙周组织损害较少时,可行截根术保留患牙。术中取出断根明确诊断该患者26 腭根纵裂,该患者依从性较好,颊侧两牙根牙周状况尚可,故选择截根术。术后患牙恢复尚可,可行使咀嚼功能,患者已种植修复37,可减轻26咬合负担,延长该患牙生存期。
目的:分析在临床实际植入位置和角度下,颧牙槽嵴微种植支抗钉穿入上颌窦的发生率,并探讨穿孔对种植钉成功率及上颌窦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6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并在颧牙槽嵴处植入微种植支抗钉的患者.回顾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归纳种植钉成功率及种植钉穿入上颌窦的发生率,描述种植钉进入上颌窦的深度.观测同一患者植入时和正畸结束时CBCT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微种植支抗钉
目的:观察年轻恒牙进行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牙根发育及根尖周病变愈合情况.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或"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的患儿16例,要求患牙为单根管年轻恒牙,牙根发育Nolla分期7-9期,对其进行牙髓血运重建术,并随访观察2年,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X线片观察牙根发育及根尖周病变的愈合情况.结果:16例单根管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后12例牙根继续发育.其中13例在定期复查时牙髓电活力
目的:分颏部外科手术等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调取890例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患者的CBCT资料.由一名专业口腔医生对AMF的发生率、直径、同侧颏孔(MF)直径、与同侧MF的直径比例、中心距离、相对位置及与相邻牙的相对位置等进行观察测量.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川地区人群AMF的发生率为6.63%.AMF及同侧MF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65mm(±0.25mm)
患者因右上前牙外伤折断3小时前来就诊。该病例设计为利用桩核恢复腭侧龈下缺损牙体,将腭侧冠边缘至于龈上落在桩核上。与传统的冠边缘落在牙体组织上相比,这样设计可以更多的保留腭侧较薄弱的牙体壁,减少龈下的粘结界面,金合金对牙龈的生物相容性更好,但增加的粘接线会增加微渗漏的风险。
目的:寻找唾液腺透明细胞肉瘤(CCS)基因组变异,筛选致癌基因,为CCS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1例石蜡包埋的原发CCS组织的基因突变,用Sanger测序对该患者的外周血和癌旁组织进行验证.结果:外显子组测序以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存在体细胞错义突变c.1061C>T(p.P354L),其突变位点为NBN基因的第9个外显子.结论:NBN基因在DNA断裂修复以及转录因子
本病例是一位患有牙周病的62岁男性患者,上下颌行固定桥修复多年,现牙龈退缩,基牙根面龋,固定桥松动部分脱落、折裂,美观性差咀嚼效率低下,然而患者对美观和咀嚼效率具有较高的要求,希望得到改善的同时减少就诊次数和缩短治疗疗程。接诊后完善牙周治疗,上下颌同时拔除余留牙,因美观及咬合空间因素对上颌牙槽突进行骨平整后植入6颗种植体。在骨愈合期间戴用软衬后的全口过渡义齿恢复部分咀嚼、美观和发音功能。待下颌拔牙
牙列缺失患者对全口义齿修复的满意度跟义齿外观、语言、咀嚼能力、稳固性和舒适性有很大关系,其中的核心是义齿稳固性。为了获得患者满意的效果,全口义齿的制作关键在于两点:(1)精密的印模, (2)准确的颌位关系记录及转移。笔者针对这两个关键点,对标准全口义齿制作环节进行改良,将这两个步骤合二为一,省去牙合 托制备、可调式牙合 架、面弓等步骤和设备,提出了简单、快速、准确的全口义齿印模及颌位转移技术。笔者
Oral premalignant lesions (OPLs) frequently progress from mild-to-severe dysplasia to invasive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and 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