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之探讨

来源 :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ao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使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节水工作,我国是严重缺水国家,但目前人们的节水意识淡漠,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随处可见,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节水理念、措施和技术的对比研究,探讨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展节水工作的措施和方略.
其他文献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庄严使命.围绕如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一命题,提出了科学认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科学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客观机理和运作规律、科学经营政府部门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表率和导向作用等建设性思考.
文章介绍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情况,并对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的明确各方职责、考核制度建设、规范合同管理、资金安全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强化黄河工程日常管理的措施.最后,文章还针对当前黄河工程管理的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提出了建议意见.
东明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是黄河亚行贷款项目中投资、规模、工程量均较大的一个分项工程,在堤防建设过程中第一次实行了征地移民监理制.移民监理通过现场复核、统计检查、监理通知和监理报告等规范化的工作,对移民项目的实施起到了有效的保证和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监理的管理职能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亚行项目东明堤防加固征地移民监理的实践经验将对移民监理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借鉴.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是对水利水电工程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做贡献与影响的一种评价.它是从全社会角度对水利水电建设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优化方案设计,促进项目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社会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的作用与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具体的原则有:多目标综合评价原则,系统性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公正公平原则,公众支持与参与原则,生活改善原则,社会安全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生产和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废污水排放量随之增大,山东境内向黄河排污由20世纪80年代的2200万m3,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5500万m3[4],同时黄河流域连续降水少,水量偏枯.在这种新的条件下,黄河下游水质也随之变差.自黄河水利委员会2000年对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后,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但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形势不容乐观
节水型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生态诸系统在内的复合大系统,要建立节水型社会就必须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研究、实施和管理.本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了节水型"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大系统效益的综合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
本文针对黄河下游"04.8"洪水出现的洪峰异常增值现象,探讨了洪峰增值的水动力学机理.认为,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出的极细高含沙洪水在下游河道输移的过程中,引起河道糙率变小,是造成洪峰异常增值的根本原因.而后采用能够充分反映含沙量及泥沙级配变化对河道糙率影响的黄河河道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04.8"洪水进行了模拟,验证了上述观点,同时指出河道糙率变小引起的洪峰增值对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危害极大,应引起有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不仅仅是移民项目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世界各国,解决水库移民问题,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与实践,找出适合自己国家的水库移民安置模式;本文通过30多年来,国内外关于水库农村移民安置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的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能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黄河是一条举世闻名的高含沙量河流,其"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决定了黄河治理开发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黄河当前存在着洪水威胁、下游悬河、水资源短缺、河道断流、河床持续抬高、滩区居住大量群众等一系列问题和相互交织的矛盾,本文根据近年黄河治理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简述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泥沙管理转变的尝试和展望,指出: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除了加强原有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外,还必须包括泥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支撑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极限的问题需要广泛的研究.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河南段受水区为例,采取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极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以增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