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金融一体化以及银行业务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银行风险也逐渐升级呈现出国际化,在此背景下,对外资银行进行审慎而有效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了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风险防范问题。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其进入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同时也使得我国银行业乃至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影响。目前,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规则的经验基础上,已经有了很大完善,但不容忽视的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纰漏,立法体例存在着缺陷,立法原则存在失衡,相应的国际合作机制存在不足,实体和程序方面的具体规定存在空白。这些都使得我国还不能很好的防范外资银行进入所产生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当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建立行之有效且较为系统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
其他文献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安全仍然错综复杂,令使人担心,由于金融危机带给全球深重的影响导致各地区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而小武器的非法贸易为这场危机雪上添霜,正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对各地区安全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尤其对于世界上不稳定的地区来讲,小武器的扩散犹如潘多拉魔盒一发而不可收,本丈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的轻小武器非法贸易的状况来阐述对于当今全球安全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区域内的两极格局瓦解,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发展,地缘政治变得复杂、多变.作为中国发展的依托平台,东北亚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障碍.对于中国而言,应该充分发挥其外交智慧,在复杂的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发展战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东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乃至世界的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此次大会是为了解决气候变化——这个关系到全人类生存的问题而召开的.会议最终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大会本身和最后的协定始终充满了争议.本文拟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对此次大会作一个解读.大会的现实是符合现实主义的核心理论的.这也再次证明了现实主义是一种基于现实国际关系的有强大解释力的理论.这也是现实主义拥有
金融危机蔓延以来,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呈现不同程度上的放缓,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发展程度和经济水平较低的非洲国家,金融危机对非洲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将比对世界其他地区更为严重.西方国家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度过危机.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自顾不暇,对非援助的政策和执行更是大为缩水,而中国政府则始终恪守承诺,继续加大
运用避税港避税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国际避税的重要形式。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都愈来愈重视对这种避税形式的防范和打击。但目前国际上在何为避税港以及避税港的认定标准上并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对运用避税港避税活动的规制。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对避税港的界定,以及当前国际反运用避税港避税立法的现状的简单介绍,提出了国际反运用避税港避税立法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处于重要的地位,且设立了国际海洋法庭(ITLOS)等争端解决机构。同时,在解决贸易与环境争端中,GATT1994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为各国对其援引保护环境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在欧共体和智利关于剑鱼争端中,出现了当事方同时将其提交到两个不同的国际争端解决机构—世界贸易组织(WTO)与国际海洋法法庭,从而产生所谓“挑选法院”现象。这反映了在涉及贸易
立法的目的,决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法律的调整方向。研究部门法的立法目的,不仅要具有前瞻性和理论性,而且更要具有现实指导性和可行性。当前世界各国关于海洋生态环境法律的立法目的存在着“二元论”和“一元论”两种模式。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结合环境法学的相关理论,“一元论”的立法模式应更适合我国国情,更利于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TRIPS协议及相关宣言、决议和决定在解决穷国、穷人获取药品方面的成效关不显著,它们只是提供了有限的获得廉价药品的渠道。虽然在WTO体制内无法根本解决公共卫生问题,但各成员仍应作出努力,尽可能在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卫生之间取得平衡,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药品生产技术的转让机制。WTO各成员应通过谈判就发达国家及其企业如何向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成员转让与公共卫生有关的药品生产技术达成协议,应明确
当前,国际投资仲裁裁决不一致、国际投资仲裁程序损害东道国主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人们对国际投资仲裁的正当性产生了质疑。为应对质疑,BIT应进一步明确重要条款的含义和适用标准,国际投资仲裁制度应进一步提高透明度,而各主权国家也应更谨慎地看待高度自由的BIT。
时下,世界各国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困扰。在此环境下,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为当今国际经贸活动的两大支柱。在国际贸易下滑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以及鼓励我国的企业走出去,成为了我国当今的政策导向。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从法律的角度,就我国的企业应采取何种的手段与方法实施上述目的,以及在此活动中所必须留意的法律要点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