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较为系统地回顾教育扩展与教育机会不平等(IEO)变化问题的相关讨论后,试图从理论上初步探讨在受到平等化冲击时IEO呈现混合变化状况的结构性原因.作者首先从先赋不平等的结构入手,对教育不平等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区分,然后从家庭养育方式对诸教育不平等形式的变化方式进行讨论.作者的基本观点认为,家庭养育方式是构成儿童教育不平等的基本原因,家庭养育资源对外部社会的依赖性程度决定了各类教育不平等形式的变化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较为系统地回顾教育扩展与教育机会不平等(IEO)变化问题的相关讨论后,试图从理论上初步探讨在受到平等化冲击时IEO呈现混合变化状况的结构性原因.作者首先从先赋不平等的结构入手,对教育不平等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区分,然后从家庭养育方式对诸教育不平等形式的变化方式进行讨论.作者的基本观点认为,家庭养育方式是构成儿童教育不平等的基本原因,家庭养育资源对外部社会的依赖性程度决定了各类教育不平等形式的变化方式.
其他文献
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改革在中国正式启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其增幅之大、增量之多、出台之急、影响之广都创下了中国高校发展之最,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这一现象背后的推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偶发性的还是历史长期积淀的因素导致?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皆围绕政府、市场与大学自治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那么高校扩张的政策动因、市场需求与学术追求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本文介绍了高校扩张阶段式发展的特
文章通过反思2006年海淀教委取缔非法打工子弟学校未果的事件,来回应社会上对农民工家长的教育选择的一些看法.一方面回应了农民工教育信息匮乏对其择校的影响的看法,认为并非在流入地年限,而是农民工群体的熟人社会特征,导致了农民工家长信息的闭塞;另一方面也通过数据说明了农民工家长择校的三大标准:学校离家距离、教育质量、费用问题.从农民工家长择校的标准来看,便利的教育是许多农民工家长所追求的目标.
男女两性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上的不公使得两性教育公平不仅成为女性主义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成为当今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而探讨如何对待教育中事实存在的两性差异以及澄清两性教育公平的具体内涵或目标,便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对教育究竟是要消除差异还是尊重差异、因性施教、寻求补偿抑或要求平等等一些与两性教育公平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两性教育公平的实质是追求公正的对待,追求平等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权
本文以南洋台湾姐妹会在"新移民女性在南方澳"研习营中的培力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目的、课程流程、志工角色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本文认为,此种培力模式强调新移民女性的主体发声和后继行动,可以被看作一种解放教育的实践,也是一种赋权于新移民女性的行动.最后本文对这种培力模式进行了一些反思.
本文从中国女性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所获取的职位类型、职位层级以及女性在学校管理权力中占有的比例等三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上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女性参与学校管理在法律、政策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条件;当前,中国女性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显示出参与管理比例小,参与职位层次低等特点;而中国当前的退休制度中的两性差别规定、女性组织发展水平低、传统社会
本文由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乱象"出发,对研究生教育与个体流动的关联性进行了重新思考.研究生教育在个体流动中的促进作用,本来是作为附加的价值,但在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的进程之中,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毕业生的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在文凭膨胀的压力和影响之下,研究生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有着更大的优势,并藉由此种优势促进了个体和群体的向上流动.本文认为,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的研究生教育
本文从中小学教师与大学咨询"专家"的关系入手分析教育公平问题,将"公平"分解为"公正"和"平等"两个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探讨了为教育做咨询的人有可能扮演的三种角色:"倾听者"、"提供批评的朋友"和"专家";提出应该尽可能做前两者,而不是后者.然后,提出了咨询者"平等"对待一线教师时经常面临的两难境地:是教师更知道自己的需求,还是外来的咨询"专家"?借用参与民主理论,本文提出,各方需要平等沟通,通过
本文旨在探讨:由于课程内容隐藏中上阶级的价值观与生活内涵,致使课程内容形态直接影响学童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本身之价值观取向为何?此种取向是否契合中上阶级的价值观?此种价值观如何影响驾驶的教学?教师是否亦存在“文化无意识性”?他们如何看待既有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与阶级属性?进而传授课程中所隐含之特定阶级价值观给学生,并再制其所处阶级?根据上述的探讨问题,本研究之研究目的:1.了解教师本身之阶级价值取向
本文以初中生的文凭意象为切入点,探讨阶级的教育作用.透过一年期的经验研究,发现学生或对文凭几乎没概念,或看重其工具价值,或着眼其象征价值.中上阶级学生的文凭思维,有人是「没必要知道,反正我会一直读下去」,有人是「有了文凭,我也可以跟爸妈一样」,或「有了文凭,自己有面子」.劳工阶级学生的逻辑,则是「知道也没用,我大概初中,了不起高中毕业」,或「没有文凭,我就会跟爸妈一样」,或「有了文凭,爸妈有面子」
受到90年代教育改革运动影响,台湾高级中等学校入学制度自2001年起进行全面改革,实施多元入学方案.新的升学制度强调「多元选才」,将传统「单一考试」转变为甄选入学、申请入学、登记分发等三种方式.其最重要的精神是采取多类型的选才依据,包括国中基本学力测验、在学成绩、多元化学习记录、以及非学科能力测验.此一改革的政策目标包括:启发多元智慧与能力,促使学生适性发展;重视学生学习历程,导引国中教育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