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内局部自然循环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的影响

来源 :第八届(2012)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r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反应堆堆内局部自然循环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的影响,利用改进的RELAP5/MOD3.2程序对核动力装置及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与理论研究,并利用试验数据进行了校核.研究表明:在核动力装置自然循环运行条件下,由于反应堆上封头旁流及反应堆入口漏流通道的存在,在反应堆活性区、上封头、环腔及下腔室之间构成了局部自然循环流动现象;在主回路自然循环能力较弱时,堆内产生的局部自然循环流动占优,反应堆衰变热无法顺利带出.
其他文献
采用吹脱除氨工艺,对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二氧化铀核芯颗粒生产中产生的含氨工艺放射性废液进行了除氨处理研究。分析了废水pH、加碱量、加热和吹脱时间等因素对吹脱除氨效果的影响,于80℃、吹脱3h后,废液的除氨效率可超过95%。对除氨后的废液体系进行了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铀的静态实验,结果表明,树脂对铀吸附容量较未除氨时有明显提高。
为建立反应堆铝合金样品中63Ni活度测量的方法,在前期确定了样品前处理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程化学回收率实验、去污实验、镍载体量对测量效率的影响及空白实验等方面工作.全程化学回收率在70%以上,对各种杂质离子的去污因子均为102及以上,镍载体的加入量选为5 mg.该方法对DPM(放射性核素每分钟衰变数)的标准偏差为6.29,相对标准偏差为15.9%,检出限为1.38 Bq/g,已应用于反应堆退役样
简要介绍热泵蒸发技术的工艺流程,提出利用热泵蒸发技术替代传统的自然(或强制)循环蒸发技术处理核电站放射性废液。根据热泵蒸发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结果,采用热力学方法对热泵蒸发过程进行分析,阐明热泵蒸发技术的节能优势。结果表明:在特定的设计条件下,热泵蒸发过程的热力完善度和有效能利用率可分别达75%和90%,从理论上证明了热泵蒸发的节能优势。
介绍一种从国外引进并首次应用于国内核电站的低中放废树脂有效减容处理技术——热态超压(超级压缩)处理技术,探讨了该技术在处理核电站低中放废树脂中的优势和今后需进一步关注的技术问题。
采用失重法测试了亚硝酸钠和钼酸钠分别与三乙醇胺复配对贫铀在冷却水中的缓蚀作用,并用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贫铀在不同温度冷却水中浸泡20 h后的表面.结果表明,亚硝酸钠和钼酸钠对贫铀均有缓蚀作用,加入三乙醇胺能够提高这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效率.冷却水温度为45℃和65℃时,钼酸钠与三乙醇胺复配的缓蚀效果分别达89%和88%.而冷却水温度为85℃时,亚硝酸钠与三乙醇胺复配后的缓蚀效率
开展了干冰喷射去除通风管道表面防锈漆条件实验及通风管道表面放射性污染去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于冰喷射去污技术去除通风管道表面防锈漆涂层时,防锈漆去除质量随喷嘴行走速度的增加而下降;在5~30 mm范围内的最佳靶距为20 mm;在54°~90°(90°时为垂直喷射)范围内的最佳入射角度为80°;干冰颗粒直径为3 mm时去除防锈漆效果较好;干冰喷射去除通风管道表面防锈漆速度可达0.6 m2/h.对
241Am污染的低放水平泥土,作为一种放射性固体废物,在核设施退役中尚无成熟的整备技术.本文介绍一种比较特别的整备方式,首先将放射性泥土在包装容器(200 L碳钢桶)内采用20 t桶内压缩处理,将放射性泥土从松散状态压缩至密实状态,压实比为1.1~1.4.然后在包装容器上部浇注10~15 cm厚水泥砂浆进行密封,形成以放射性泥土为核心的、可用普通的固体废物描述的水泥密封体.将水泥密封体作为整备对象
mA量级直流恒流电源具有过保护电压较低的缺点,不适于制作大面积、高活度63Ni放射源.本文以正脉冲电源为解决方案,系统研究在简单组分的镀镍溶液中,各工艺条件对电镀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阴极电流密度为18 mA/cm2、室温、脉宽80%、频率5 kHz条件下电镀2.5h,可获得95%以上的58Ni沉积率.
以唐琦琳的管束外垂直上升汽液两相流沸腾传热试验台为原型,进行基于CFX的管束外垂直上升汽液两相流沸腾传热特性数值模拟,得出了不同入口温度、热流密度、质量流速下管束外狭窄通道的热工水力特性.沿管束高度流体温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最大相对偏差为3.5%,从而证明了数值计算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汽液两相流速度分布、沸腾压降与含汽率及其影响因素.
紧密栅元内的流体流动传热研究对高转化比反应堆燃料组件的优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CFD方法对7棒束紧密栅元棒束通道内流体流动传热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7棒束紧密栅元内氟利昂流体传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详细分析了定位格架对棒束内流体传热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计算所得的非加热棒的壁面温度和实验吻合良好,定位格架的存在对其下游流体流动、棒束最高温度分布及交混系数有明显的影响,棒束某些位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