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水库网箱斑点叉尾鮰立生态高效殖技术

来源 :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九次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o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点叉尾鮰具有生长快,单产高,市场销量大等优点,近几年在不少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发展较快,随着水库网箱养殖的迅猛发展,鱼类未完全消化吸收的排泄物加剧了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网箱养殖过程使用的药物破坏了水体微生态平衡,不仅影响了水库网箱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又对养殖区域水体环境和水库生态系统构成威胁,探索水库网箱养殖可持续发展与水库环境保护共存的养殖模式已势在必行. 本养殖模式在网箱立体养殖的基础上,增加水生蔬菜栽培的浮岛,沉性颗粒饲料与浮性膨化饲料相结合,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药物,在消除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同时,又增加了渔民的收入.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池塘养殖水平地不断提高、放养密度的增加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头鲤鱼病呈现出发病时间长、多病原、多病种发病趋势明显,疾病难医治等特点.笔者就十多年来在大头鲤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病害的诊断与防控方法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以求推进大头鲤产业化发展.
达氏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在全人工养殖条件下开展繁殖技术研究将有助于该物种保护和恢复.本研究选取人工驯养环境下的16尾成熟雌鱼和14尾成熟雄鱼,对其全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在不同人工养殖环境下,达氏鲟均能达到性成熟.经人工催产后,精子快速活动时间为100s,寿命为420s,卵径介于2.60-3.10mm,产卵量为6500-71500粒,但受精卵和孵化率较低,与野生种
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2尾雄性及7尾雌性养殖的鲟鱼(Acienser)进行催产试验研究.结果如下:2尾雄鲟亲鱼顺利排精,5尾雌鲟亲鱼顺利排卵;对雄鲟亲鱼进行人工采精,获成熟精液360ml;对雌鲟亲鱼采用手术取卵,获成熟卵10.75L(50.20万粒);以干法和半干法授精,获授精卵27.10万粒,授精率53.98%;用瓶式自动孵化器孵化,孵化鱼苗11.32万尾,孵化率41.77%.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 wangchiachii(Fang))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腹鱼亚属.分布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和乌江水系的峡谷河流中,是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因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为人们所喜爱.2002年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在石鼓冲江河畔采集野生亲鱼对其进行人工驯养繁育养殖研究,于2004年实现
目的:为了探索中华鳖无介质孵化的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不同孵化器皿,设置相同的室内自然温湿度环境,探索中华鳖的无介质孵化适宜的孵化器皿和环境.通过室内自然环境,研究不同孵化器皿对中华鳖孵化率的影响.结果:中华鳖无介质孵化胚胎发育的最优器皿为:泡沫纸板盒,此条件下,中华鳖的孵化率最高为100%.根据其胚胎发育情况,将中华鳖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9期.结论:该研究为中华鳖的无介质人工孵化提供了开创性理论基
2006年开始在南澳岛深澳湾养殖区开展太平洋牡砺和龙须菜生态立体套养模式研究试验。2009年至2010年,在南澳岛深澳湾养殖区,建立了一个面积为1000亩的“太平洋牡砺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年产太平洋牡砺(带壳)4000吨,平均亩产4吨;年产龙须菜(鲜菜)1400吨,平均亩产2.0吨。通过实施太平洋牡砺与龙须菜立体套养,太平洋牡砺的产量不会减少,增加了龙须菜产量、产值,增加利润80.5万元,实现年亩
本文阐述了安南龟外部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了稚龟和幼龟、亚成体及成龟的养殖管理方法,越冬管理和疾病防治,并介绍了亲龟鉴别、饲养管理、交配、产卵和人工孵化的保护措施。
针对贵州省大鲵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需注意的问题,如繁殖规模不大、发病率增加、销售渠道窄等,提出提高繁殖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养殖户风险防范意识等建议.
为草鱼池塘养鱼筛选优质饲草,进而改善草鱼养殖生态环境,提高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课题组在湖南洞庭黄龙原生态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食用鱼生产基地,开展了投喂桂牧1号杂交象草、美国矮象草、苎麻三种饲草的草鱼主养池塘鱼类生长及效益比较研究,试验持续养殖150天.试验数据显示:桂牧1号杂交象草组的草鱼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和苎麻组(P<0.05),养殖鱼类产量为934.25g/m2、生产效益为179
2008~2011年对鄱阳湖区加州鲈规模化网箱生态养殖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的气候、生态和资源条件均适合加州鲈养殖,年有效生长期达8~9个月;试验期内规模化网箱养殖的饵料系数为8.04、7.14、6.11、5.25,投入产出比分别是1:1.53、1:1.59、1:1.77、1:1.84,经济效 益逐年递增;能量转换效率为0.18、0.20、0.24、0.29,提高0.61倍,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