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实证性研究——基于安徽省农户调查资料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tytytytytytytyty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安徽省农户调查资料对2004年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补贴政策达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支撑和稳定粮价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比较满意,但良种补贴效果不甚理想,农民拥有较多闲置宅基地现象值得关注.建议逐步适量增加补贴资金,谨慎使用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小农户的利益,调整良种补贴方式,择时启动闲置宅基地良田化改造补贴.
其他文献
科技进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水平与经济建设状况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供需间不协调.农业体制、推广服务体系和人员素质等因素,是造成科技转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村经济建设与农业科研开发间和谐发展的主要措施,在于深入进行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着力营造农村学用农业科技的氛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最终达到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目的.
本文在对我国农业公共投入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测定了各项公共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并做出简要的评价.最后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即农业公共产品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并在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
本文采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依据C-D生产函数,对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普遍施行后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业增长的源泉以及地区间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认为,要素投入中资本对农业增长影响最大,1988-2003年我国农业增长大约一半的份额依靠投入扩张获得,45.63﹪是TFP的贡献份额,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TFP较低.
本文主要就1996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现象,从农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角度,结合1996-2003年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考察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要素的要素产出比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给出我国近期农业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表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之所以自1996年以来连续多年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最近一段时期农业经济各要素的静态效率增长乏力,在一
本文根据诱导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并利用面板数据方法对西部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需求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最显著和最重要的因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市场需求目前还没有对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产生有效的影响和诱导.
农地市场化流转是解决中国农业家庭小生产与市场大需求之间冲突的有效途径.在分析了承包经营权既体现"公平"又具有"效率"的双性特征是农地市场化流转的障碍后,提出承包经营权再分离为承包权与经营权不仅是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农地市场化流转畅通的基础和前提.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土地租佃市场是不完善的,交易成本的存在是影响农户参与土地租佃市场的重要因素.基于B-S理论模型,本文利用福建省和黑龙江省四县(市)704户农户样本数据,检验了农村土地租佃市场上交易成本是否存在的假说.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村土地租佃市场基本上是完善的,而黑龙江省的土地租佃市场是不完善的,存在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参与农村土地租佃市场的行为.
本文提出了征地制度的三个评价标准:效率标准、合理性标准和合法性标准.并根据这三个评价标准对我国的征地制度进行了评价,指出征地制度之所以不符合效率标准,是由于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存在问题引起的.提高征地制度的合理性并不困难,但仅是治标之策.治本措施是增进征地制度的合法性:即社会赞同人数的增加,尤其是农民群体的赞同,从而让系统性损害农民群体的制度难以出台,这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本文认为,集体组织成员与村民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区别.除了以户籍为一般原则外,还应结合成员与集体组织的经济生活联系以及是否与集体组织有特殊的约定等多种因素考虑是否取得集体组织成员资格.集体组织成员成员权是一种概括性权利,由其派生的优先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着影响.
土地对农民有多重效用,各效用的均值排序在学历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各效用的分布情况不同,各效用关于学历(文化程度)有的差异显著,有的差异不显著.本文对甘肃、湖北、江苏和上海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