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长久以来,童年期负性经历及近期压力事件对自杀的预测作用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但是却鲜有研究关注二者对自杀所起到的共同性作用.而根据自杀的压力一素质理论(stress-diathesis model ofsuicidal behaviors),自杀行为的产生不但与童年逆境与近期压力的独立影响有关,更是源于二者在现实中的交互作用.因而,有必要在研究自杀的影响因素时探讨二者的共同作用.研究目的:(1)探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的状况;(2)研究该群体内童年期负性经历及近期压力事件的状况;(3)考察该群体内童年期负性经历及近期压力事件与自杀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随机抽取华中地区的6096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989份(应答率达98.25%).其中含男性3156名及女性2768名(有56名被试未报告性别信息).被试年龄分布为14-26岁(M=19.94;SD=1.38).测量工具为自编问卷,内容包括童年期负性经历、近期压力事件及自杀行为(含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三个部分.被试须依次报告其童年期及近期内是否经历过某些负性事件,以及他们近期或曾经是否存在自杀意念或尝试.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在5989名被试中,有982( 16.40%)的被试曾存在自杀意念,其中男性412名,女性564名;而有115名被试(1.92%)曾自杀未遂,其中男性42名,女性72名.(2)被试中,前三项最常见的童年期负性经历为家庭经济困难(21.82%)、父母关系不好(9.45%)及父母离异(2.34%),而前三项最常见的近期压力事件为学习成绩不好(56.44%)、无法交到知心朋友(33.58%)及适应不良(25.80%).( 3 ) logistic回归显示,童年期负性经历与近期压力事件二者均可分别显著预测自杀意念(p<0.01;p<0.01)及自杀未遂(p<0.01;p<0.01),且进一步检验发现二者在对自杀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