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2020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黄河水生态水环境现状,分析了黄河水体的特点,水体污染严重、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黄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相关对策.以促使黄河河清海晏,湿地生态系统良性维持与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思路,应对解决好保障国家水安全重大问题,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其他文献
结合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从生态重要性、水文特征、生态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建立分区的指标体系;为便于管理,分区以县为基本单位,由指标层定量计算县的准则层指标值,根据准则层对应的级别确定各县的分区类型,将黄河划分成20个一级分区和51个二级分区.
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4种河流水质评价方法.采集黄河6个断面水样,测定了样品的溶解氧、CODMn、NH3-N、TN、TP等5项水质的指标,来反映黄河水的水质变化.选择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适用范围广,结果直观.
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目前,水环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性尤为突出,简述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对水体污染的治理,以及目前对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治理经验,分析了水污染原因和危害,指出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性.为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提出合理、健全的综合防治等措施以改善水环境.重点讲述治理污染水体的对策措施.
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臭氧等氧化剂进行预氧化也能促进颗粒物的脱稳,促进其去除,进而通过陶瓷膜对原水颗粒物进行吸附.通过臭氧-陶瓷膜工艺实现对原水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和体积截留作用.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水体中的泥沙带有多种重金属元素,并且泥沙中重金属含量较大,由于泥沙中的重金属含量与泥沙含量为正相关关系,对含有沙相的黄河水中重金属检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往往因河流地域因素、季节因素、河道因素导致检测结果的偏离,具有显著的季节性规律和地域性规律,给分析评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扣除因泥沙变化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析该断面水体重金属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水质监测中重金属
人类的基本生存与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良好的水环境是人类繁衍生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进入新世纪以来,工业生产与农业活动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资源的污染,河流水生态环境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治理污染,保护水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的推进中.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速,治理河道环境问题显然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河道环境现存问题入手,
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水资源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更是农业的命脉和工业的血脉.本文对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出了一定的分析.由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时空不均,导致中国部分区域洪涝灾害频发.在农业与工业领域,中国水资源的利用率普遍低下,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因地表径流开发较严重,污水处理厂规模少,导致中国水资源污染程度较高,致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经常会对水环境、人文环境、水质水温等造成影响,无法实现水利工程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各个国家需要面临的问题.为了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人们要共同保护水资源,对其进行科学的利用与开发.本文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及水资源保护利用现状、水资源保护措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从生态环境及水资源保护角度出发,使
华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由于长期干旱缺水,大量的天然河流断流干枯.为缓解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近几年的通水运行,极大的改善了新乡市水资源短缺情况,通过生态补水及生产生活用水的置换,水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新乡市位于黄淮海平原腹地,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的问题突出,尤其是市区的河流和湖泊水量不足、水质差
环境保护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核心内容,这也就要求在推进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时,应在不破坏主要河流流域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下进行.鉴于不同地区的城市河道环境具有不同的自然特性、生物生态特性、地理气候特性、景观美化特性等,在从事具体的推进城市主要河流流域生态环境修复相关工作时,应充分结合当前城市规划和整个城市主要河流生态功能的实际发展状况,实现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城市河流流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