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传染病学》教学境况及建设意见

来源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病学是中医药院校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医学生进入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由于学校现在面临着学科课时缩短,教学内容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为了改善及解决问题,探析通过课改、加强师资力量、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等方法,结合天津中医药大学特点以期能找到良方来建设具有中医特色传染病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针对当前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问题,探讨了类证串讲法结合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学习成绩,并采用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在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总成绩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而拓展成绩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双轨教学模式能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该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师生互动性.在适当减少课堂理论授课时间同时,可以将更多时间用
中医内科临床见习是《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培养中医专业学生从“医学生”到“医生”角色转换的第一步,对提高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和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1].我校中医内科教研室自2011年起已将中医内科临床见习引入到《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当中,利用周末时间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不同内科病房进行床旁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部
目的:探讨高等中医院校本科生实习阶段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名本科实习学生分为各30人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运用多元化的培训方法进行临床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对照组给予传统科室轮转培训模式培训.课程后采用调查问卷及理论、实践考试成绩评估的方法检测教学结果.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实践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课程的兴趣、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合实际带教经验,分别从重视临床整体思维的培养、注重基础结合临床、加强临床技能及实际操作、中西医并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五个方面对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实习带教方法进行探讨,以保证医学生重症医学科的实习质量.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不断深入,各种类型的互联网平台正在不断改变获取知识的方式,中医临床教学工作也受到信息获取便捷化、碎片化和信息更新同步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一些教学场景的分析和思考,结合以往的一些教学研究结果,概述了互联网平台对于中医临床教学的一些影响,提示中医临床教师应该及时注意到这一变化趋势,对临床教学工作进行更加与时俱进的研究和思考.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医学终生教育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病历书写是规培医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一份病历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规培医师的医学基础理论水平,更能反映出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加强对规培医师的书写指导,既可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住院医师范化培训的效果.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及时发现他们在病历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详细
采用Mobile-Learning(移动学习)模式,以APP课程软件为媒介,搭建以递进式标准化中西医结合问诊教学内容的辅助教学交互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和实用性研究.本课程软件拟具备以下模块:登录界面:根据个体学习的不同阶段选择见习、实习、基地规培等界面,进入个体化学习模式;学习界面:提供递进式标准化中西医结合问诊模板等相关学习资料;测试界面:提供中西医结合问诊相关题型的测试.本课题旨在利用
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是组成医学的两大支柱,而中国古代就一直认为“医乃仁术”,中医传承教育中十分注重对医者品行的考量,通过“德”和“术”的教育,中医才能历经千年而不断发展,而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需融合中西方医学人文精神.在中医药临床教学中,以“中医外科学”为例,如在讲授学科发展史时、在疾病诊疗介绍时、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出真正具备驾驭医学知识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中
皮肤疾病的阳证、热证,常以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凉血等治法为主,属“热者寒之”.但热邪易伤阴耗气,加之过用有寒凉致中阳受损,故阴证、寒证在皮肤科慢性病、疑难病的发展过程中亦不少见,需使用或配合温阳治法,此属“寒者热之”.但无论温热寒凉,在治疗皮肤疾病上均应辨识为先,施法于后,所以建议按照体质、疾病、证候、分期的层次进行教学讲授,使学生有序的建立皮肤病治法的辨治思路,更加准确的应用于临床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和竞争压力的增加,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逐渐增加,神志病在人类的疾病谱中的比例逐渐升高.医学模式也随之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为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之相比,目前中国仅有个别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医神志病学相关课程,且多为选修课程.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不足将直接导致神志病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匮乏.因此需要加强神志病学的教学与培训工作,以满足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