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浅谈提高志书质量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来源 :2013年山东省全省方志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书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是志书的价值所在.不少志书在细节处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瑕疵.语言使用不规范,字义、词义不清造成的差错,字形相近容易写错的词,数字的准确与否,都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在志书中,表述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的量词应该做到统一.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政治观点、论点方面的错误.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笔者通过研究清华藏战国竹简发现字形、通读文句排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将清华简与晋系中国金文形构比较,发现多与其他国别的金文相违,但却一面倒的与80年代才发表的中山器铭文相吻合。其间的原因为何,需进一步考察。
本文介绍了铜砝码上铭文的释义,其中着重探讨了"(田)"字的释义,并叙述了出现在周原甲骨文中的考古文字。
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察,认为薶(亦通作貍、埋)有二义:一为掩埋、埋藏.此义开始时与"葬"迥别:有棺椁为葬,裸埋为埋.另一义为埋祭,亦掩土而埋牲.就字形而言,《说文》以"薶"为本字,但先秦习惯作"貍",后为区别"貍(伏兽)",遂改其左旁"豸"为"土",造"埋"字,学者多以"埋"为"薶"之俗字.通过对《墨子》书中集中使用"埋"字的篇章真伪及写作时间的考察,本文认为"埋"这一形体出现的时间下限当在汉代
由于二千多年来的沉埋,楚简帛墨迹及其笔法成了断线的书法史疑案.本文从书写本身出发,梳理了楚简帛墨迹笔法类型与渊源,考察了其用笔细节及特色,并对其笔法生成的历史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对追溯中国早期笔法源流和隶变发生问题有所助益.
本文介绍了楚简帛文字及其特点,叙述了点阵字库、曲线字库的制作技术,并叙述了楚简帛文字字库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字稿、扫描、数字化拟合、修字、质检、整合成库、测试几个步骤。
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必然要涉及到对夏商周历法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因为它是建立上古史研究的物质基础.本文所探讨的火历,就是当时在若干地区通用过的历法之一,力图达到对荆楚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思想史研究.本文介绍了火历问题的由来,分析了荆楚文化传统中的“火正”问题,研究了商周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火祭”问题,通过对商周彝铭中记载“火历”的古天文学研究,提出火历现象的真实存在,可能其中蕴涵了比较早的天
会议
会议
会议
2009年夏,湖北荆州谢家桥墓地考古发掘出土了两件有刻铭的铜鼎,铭文内容分别涉及到战国时代楚国的衡制与三晋的量制。其一,"鼎鐘二钧"。鼎口沿r卜有刻铭一处,字体具有战国楚系文字风格,释为"鼎鐘二鈞"。实测重4472克。从此鼎的形制和铭文字体、内容特点来看,为战国时期的楚国遗物。"鼎",为此器自名。"鐘",通"重"。指重量。"鈞",为重量单位,可见"钧"这个重量单位在楚国的早期衡制中就已存在。"鼎鐘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