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变革

来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经历了社会主义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就是社会主义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本文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再认识,分析了为什么从“苏联模式”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其他文献
任昉16岁就被所在州府辟为主簿,经历了宋、齐、梁三朝,担任过23个职务。他一生坎坷,晚年显赫,南朝的士子,很多都得到他的奖掖和提携。本文将考察任昉的仕履,以见其为人和当时士族的风气。
范式理论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共同的主题、基本信仰、思维模式构成了一个范式的核心,它决定人们如何看待客体、如何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并将其整合为一个范式,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题”——“
本文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对中国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解释。以中国居民中普遍存在的“阶段性消费行为”特征入手,从家庭消费、消费市场以及扩大内需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特定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对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发生于20世纪中期的政权更迭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结构性交革。在此期间,文化的各个层面遭遇了建立“开端”的种种过程。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小报为个案,经过考辨小报的历史沿革,分析小报传统品格的秉承与革新,小报作者及报人的重组与分流,以管窥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文化领域等差秩序的构架,理解文化建构的复杂性。而这些历史过程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不再限于目前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大报和新文学作家,小报及旧文人、报人、
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分为前30年与后30年。贯穿这两个大阶段的主线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新理论,实现新飞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作出的一系列新的战略规划、总体布局和工作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生动展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如果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如同传统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是完备的、僵化的和坚固的一样,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是完备的、僵化的和坚固的。前30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结果,可喜的是,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深入人心;可悲的是,僵化的传统观念也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严重的教条、僵化甚至是愚昧的状况。可以看到,商品、市场和资本这三个理论观点的突破进程,浓缩了近30年来思想解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程。科学认识商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框架中,执政党的党内民主状况直接关系到党际合作的民主度,也关系到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民主价值的实现程度。本文着重分析了执政党党内民主与各民主党派合作民主的关系,分析执政党党内民主缺失的原因以及对党际合作民主的影响,分析了党内民主和党际合作民主前行的路径。
本文从广义储蓄角度出发,就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对储蓄政策影响展开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时期,其间政府的储蓄政策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储蓄的增加,而逐渐形成的计划经济则强化了政府对国民储蓄的控制,并且通过储蓄总量、结构政策以及强制储蓄等方式,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储蓄格局。
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良好开端的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难前行但遭受重大挫折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大飞跃阶段。总结其历史经验,认为应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认清中国国情,搞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结合,实现“当代化”、“大众化”。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上海市6次舆情调查的数据,研究公众对于重大政治会议信息的获取渠道和认知情况。研究发现,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使得重大政治会议的知晓率和关注度较高,但此类信息传播却存在“盲点”,10%左右的公众无法接触到此类信息,这部分公众主要是中学生、18至25岁的非学生群体、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在信息渠道方面,电视依然占据绝对优势,网络和报纸并驾齐驱,广播和人际传播地位最低,另外手机报的崛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