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pling effect diagnoses of quasi-stationary mesoscale vortex in Guangxi rainstorm process of China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xqfe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mesoscale weather system which affected the Guangxi flash-flood-producing rainstorm of China in June 2008 is a quasi-stationary mesoscale vortex.Its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weather systems in different scales and different latitudes.On the one hand,the coupling of synoptic scale high- and low-level jets provides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vortices and vertical circulations in the mesoscale vortex; On the other hand,the coupling of waves in mid-latitude westerlies and perturbations in low-latitude warm-moist flow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mplex terrain makes the mesoscale vortex circulations strengthened.With the piecewise potential vorticity (PV) inversion method,PV anomal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analyzed; also the vortex-vortex interactions and vortex-background flow interactions are diagnosed.Thus,the reasons why the mesoscale is quasi-stationary at first,while developing and deepening later are indicated.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upling effects,the vertical motions accompanied with the mesoscale vortex can be diagnosed with the PV-ω invers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uasi-balanced flow.
其他文献
内蒙古赤峰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交汇处,构造演化复杂,而中二叠世时为两大板块拼贴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对该区内于家北沟组的一些代表性剖面的研究,讨论两大板块拼贴时在该区域内的沉积响应以及中二叠世时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表明:于家北沟组为一个完整的由海侵至海退的沉积旋回,表现为海陆交互一浅海陆棚一残余陆表海、河流的一种环境演化,整体上构成一个二级层序。据前人研究于家北沟组上覆的
本文以察布查尔山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体北缘内部破裂岩石的断裂构造特征、褶皱构造机理进行分析,揭示其新生代的变形方式。
本文在进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下发的“西藏1:5万双湖区角木日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过程中,对角木日地区江爱藏布、冈塘错、清水河一带新构造进行了系统野外调查,重点研究了活动断裂形成的地形地貌、水系格局、沉积物分布、地下热液活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标志;并对研究区内湖泊、沼泽、温泉进行了水文、地质方面的综合研究;野外调查过程中在江爱西上升泉中发现了较高浓度的有机质,这一发现为羌塘地块寻找油气资
本文探讨真三轴加载条件下岩石破坏特征,总结了高地应力条件下,发生岩爆时的红外热像特征。对分析和讨论花岗岩试件的破裂过程和岩爆发生机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迄今为止,研究者在扬子地台西缘广泛区域内,尚未发现可靠的成片出露的地层(岩石)记录,仅能根据1.8-3.3Ga的碎屑锆石年龄推断,扬子地台西缘可能有古老结晶基底的存在。本文在会东县踩马水一带出露的原会理群下部通安组第五段变质玄武岩中的锆石U-Pb年龄,并简要讨论其地质意义,从而为深入认识康滇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格架及构造演化提供依据。
本文以冀东唐杖子金矿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探讨辉绿岩脉形成时的年代、成因和与花岗斑岩、金钼矿化的关系,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
本文以东昆仑加当根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得出:加当根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体属钙碱性过铝质花岗闪长斑岩。岩石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岩浆来源于地幔,具有明显的花岗岩特征;岩体成矿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加当根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体的成矿作用是岩浆侵入过程中,挥发份携带铜钼等成矿元素向顶部及外围运移。在与围岩接触部位,岩浆遇冷温度降低,其中的副矿物、暗色矿物、斜长石
本文选择了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孟恩陶勒盖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孟恩陶勒盖岩体岩石具有典型花岗结构,局部见有白云母,个别见石榴石,属于强过铝花岗岩,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该岩体具有典型的同碰撞壳源s型花岗岩特征;其年龄数据为233.4士3Ma,属于中三叠世岩浆活动范畴,因此,该岩体是在中三叠世同碰撞挤压背景下的产物,为华北板块与西
本文以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3号伟晶岩脉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和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对金属矿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3号伟晶岩脉的成因有可能属于多期熔体注入成矿。3号伟晶岩脉并不是一个没有外界环境影响下的结晶分异体,而是受到了多期次的熔浆注入形成的,从而造成各带之间年龄、造岩矿物、岩石化学特征、温度和稀有成分的变化的分带性。
本文以桂东南属于钾玄质岩石的马山杂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形成机制,得出:马山杂岩体为形成于燕山早期晚侏罗世的157.8Ma,为太平洋俯冲板块俯冲后反转和拆沉导致大量地慢物质上涌的背景下,中等亏损程度的地慢源区岩浆物质与富集的岩石圈地慢物质以及重溶的地壳物质共同作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