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测相速度的理论及方法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be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次尝试利用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NCF)提取相速度频散信息,其基本假设是经验格林函数的相位与介质的格林函数的相位相同,隐含假设就是噪声源均匀分布。实际情况是确定方位的两台站噪声源可能是非均匀分布的。目前所作的群速度测量结果在可比较的频率范围内与传统的依赖地震的方法测量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研究结果指出:互相关函数的叠加结果不满足格林函数的时空互易性,说明噪声源并非均匀分布;基于格林函数假设测得的相速度与传统的双台法测得的相速度有系统的偏差,而且这种偏差随周期的增大而增大;已有的研究没有涉及群速度和相速度测量的理论误差。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三峡库区地质构造特征,库区下方地壳波速结构等资料建立了三维有限单元模型。采用ANSYS中的结构场和热流场分析技术,分别从结构场和渗流场两个层面模拟了水库蓄水及水位变化对库区地震活动及其活动范围的影响。最后对结果做了详细阐述。
三分量接收函数分离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常规单台接收函数分离方法的缺陷。文章对三分量接收函数分离技术进行介绍,并将其应用到川西台阵所记录到的远震数据,通过P-Rg散射尾波克希霍夫叠前偏移成像得到成像结果。通过成像结果与数字高程数据的比较,揭示了P-Rg波散射强度与地形起伏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表明起伏地形对地震尾波的形成有着显著贡献。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体波接收函数波形和面波频散曲线的三维联合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青藏高原东部得到三维横波速度模型和Moho面深度分布图,与已知的大地构造分区和已有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本研究根据汶川地震源区的台站实际观测资料得到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确立各向异性介质的模型,数值模拟进行汶川地震源区地壳各向异性介质反演。结合实际观测的地震波形与模拟波形进行拟合,调整地壳的介质结构,获得一个相对可信的地壳介质的速度模型。
由于传播矩阵推导过程中存在2种平面波函数假设的方式:位移位或位移,简化为单界面时会出现2种不同的结果,分别对应Knott方程与Zoeppritz方程。但有些作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微的差别,从而造成了公式使用的混乱和不满足假设条件。本文在分析位移位与位移函数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对比了两种形式波函数对应的层状介质传播矩阵及薄层公式,并给出薄层公式退化为单界面的公式,方便读者正确引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共成像道集偏移速度分析的原理和实现流程,通过对几种地质模型正演的多分量地震数据和实际多波地震数据进行矢量波场偏移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建立比较精确的纵波和横波偏移速度场。
如果某带头地震在历史上在其后曾带出过两次大地震(最小也得6.5级),则可认为9天周期的外因在所研究地区是触发地震的外因。以上就是用异年倍九律,即异年倍九法预测今后大震的理论基础。由于我国历史地震资料较丰富,所以异年倍九律在实际预测上也是有资料基础的。本文具体讨论了用异年倍九律预测汶川大震的发生日期(属回顾性预测),这个预测宜在中期预测的基础上进行。
本研究采用程序VELEST反演得到了新的地壳一维速度模型和震源位置。该方法的特点就是:采用不同的初始速度模型,选取不同的damping值,经过不断的试验和误差计算来提高结果的稳定性,最后获得使P波和S波的走时残差的均方根最小化的速度模型,即“最小化一维速度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绝大部分所选地震事件的走时残差,这意味着采用新的地壳一维速度模型将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的地震定位精度。
学者们从龙滩水库地震危险性、震源机制、地震精定位和速度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龙滩水库地震的发生与库水的渗透作用密切相关。地方震散射波尾波对流体非常敏感,本研究采用尾波包络线反演方法,研究龙滩库区下方地壳的非均匀结构,分析水库诱发地震的孕震环境。
在经过时间域,频率域的归一化处理,利用地震背景噪声计算得到的日本九州岛台站的一年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中出现了很强的非台站间传播信号。这个信号在2006-2009年,年度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中均在同一到时出现,表明该信号来自同一源,周期约为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