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核不育系抗虫杂交棉SCH25制种的高产高效制种栽培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ntla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川杂棉25号制种高产栽培技术,在常规制种栽培技术措施的基础上,结合不育系R194自身的生长特征特性,制定了7种技术方案2009年进行优化比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2010年进行了大田示范。表明:①N肥的最佳用量应保持在225 kg·hm-2左右,同时必须注意P、K肥的施用,特别是K的施用量应在91.2 kg·hm-2以上。②通过对各阶段的农资和人工成本统计分析,优化的技术方案比常规制种模式节约生产成本15.43%以上、增效达20.81%以上。
其他文献
研究红叶杂交种F2代分离群体中,中红(介于绿色与传统红色之间,比传统红色稍浅)叶植株作为杂交种利用的可能性,为探讨生产杂交种的高产高效新途径提供参考。本试验以绿叶棉和红叶棉的杂交种F1为对照,比较F2代群体中分离出的中红叶植株的产量,结果表明,该试验中两个组合F2代中红叶植株的子棉、霜前子棉、皮棉、霜前皮棉,均具有超高亲优势,且产量与杂交种F-代差异不显著。
分析了近10年来参加黄河流域春棉区域试验的转基因抗虫杂交种的主要性状表现,结果表明:①杂交种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平均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8.4%,比同期参试的常规品种增产3.7%。②纤维比强度是提升品质的限制因子。没有符合I型品质的杂交种,主要是断裂比强度低。92%以上的杂交种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麦克隆值达到并超过Ⅱ型品质标准,而断裂比强度达标数不足一半。③枯、黄萎病反应型为抗(R)的杂交种少于常规品
用激素处理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获得彩色棉远缘杂交后代,结合杂交、回交、聚合杂交的手段,使彩色棉材料的品质性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了使新品系的性状尽快稳定,通过半配合材料VSG作母本与之杂交,得到彩色棉的单倍体,通过染色体加倍等手段得到了稳定的优质彩色棉新品系。
分析了近几年由河北省育种单位选育的适宜冀中南春播种植的国审抗虫棉品种的产量因素数据,剖析了制约产量的瓶颈因素,为棉花高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认为在当前品种区试平均结果的基础上,要实现2250 kg·hm-2皮棉的目标,单株铃数要达到25个左右,衣分要达到46.4%,铃重突破到7 g。从目前适宜冀中南棉区的这些品种看,要达到这3项指标,需要投入较大的研究力量。分析认为当衣分和铃重接近临界值或
豫宝杂369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6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2007年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宝杂369产量高、抗虫性强、适应范围广,在河南省棉区春播和麦棉套种、可降低种植密度和简化栽培管理,省工、省时,符合小麦棉花双高产需要。
以鲁棉研28号为试验材料,利用以双砧木嫁接建立的分根实验系统模拟盐分差异分布,研究了根区盐分差异分布和不同形态氮素(NH4+和NO3-)对棉苗生长和主要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盐分差异分布较均等分布显著促进了棉株生长,降低了Na+积累,增强了对N、P、K、Mg、Mn和Cu等营养元素的吸收,NO3--N又较NH4+-N显著促进了棉株生长及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根区盐分差异分布下施用硝态氮
棉花在蕾期至盛花期阶段遭受水分胁迫,表现为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生长重心过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花铃期前期蕾铃数量及物质积累显著高于蕾期浇水对照;水分胁迫棉田蕾铃干重、铃数及铃重显著降低,皮棉产量减产25.57%,但衣分显著提高。
新陆中36号于2008年通过自治区棉花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命名,当年在巴州以及南疆其它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并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至2010年连续3年出现了大面积的高产典型,2008年在农一师阿拉尔农场试验、示范推广种植5500hm2,平均子棉6750 kg·hm-2,与对照品种中棉所35比较增产12.9 %,每公顷增产值3750元,其中13.3 hm2高产示范子棉单产10200kg.
开展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是促进我国棉花生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栽培技术不配套、种植密度不合理、杂交种子昂贵、假种子冒充、栽培用工多、套作方式不适应机械化生产、供种方法不当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棉花杂交种的推广应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上述障碍,才能再次掀起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高潮。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山东农兴“棉博士”信息服务中心,把杂交棉制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农技及生产资料信息及时提供给棉农,提高了棉农的科技植棉水平,每年推广应用杂交棉上百万亩,促进了杂交棉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