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史辨

来源 :中国周易学会,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321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诸多典籍都曾引述《尚书》,由此表明《尚书》古已有之.秦朝禁毁诗书,致使《尚书》失传二十余年.西汉时期重出的《尚书》有伏生今文本、孔安国整理并传注的孔壁古文本(孔传本)、河间献王征藏本、张霸"百两篇"以及单篇《泰誓》,至两汉之际又出现杜林古文本.伏生今文本通过欧阳和大小夏侯三家传授,在汉晋之世一直立于学官,地位显赫,但于永嘉乱中绝迹;河间献王征藏本于征藏者去世后也不知下落;张霸"百两篇"在当时就被核实为伪书;单篇《秦誓》起初被归入伏生今文本,后经诸儒与经传比勘,也认定其非本经;杜林古文本因贾逵、马融、郑玄等传注而流传久远,但至宋代仍归亡佚;唯有孔传本,虽在西晋末年也曾短暂消失,但不久便由梅赜献出而流传至今,弥足珍贵.但自南宋开始,梅赜所献孔传本却被斥为"伪书",疑《书》者们认为该文本的传承脉络茫昧无稽,由此构成怀疑的前提;又以"吹毛索瘢"的方式寻找该文本的"破绽",由此构成怀疑的证据;进而确指或泛指某人拼凑缀合古籍中的引《书》文句以作成伪书,由此构成怀疑的结论.然而梅赜所献孔传本的传承脉络并非茫昧无稽,所谓"作伪"的证据没有可信度,被指控的诸多"作伪者"一概没有作伪的必要和可能;梅赜所献孔传本就是孔子后人为避秦火而藏于旧宅壁中的百篇遗存,也就是孔子亲手删定的先圣教言和华夏古史.不过这一文本并非都是其所标系时代的成品,而当是西周至春秋早期的文化精英们根据传述或书写的上古史料编成的经典,这种成书方式根本不存在所谓"作伪"问题,而是轴心时代各大文明之经典产生的共同方式.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第一个民族化佛学宗派,天台宗以“教观双美”著称,其雄浑博大的思想体系向为世人所景仰、称赞。尤其是,智者大师以其别致的“判教”形式判别佛教不同系统,调停诸说,将佛教呈现为一有次第层级的庞大体系之学,其理论构建能力令人惊叹。不过在慨叹智者大师超逸群伦之智的同时,需要追问的是:台宗于陈隋之际自命“圆教”,峻拔独立而睥睨他教,此“意味”着自然,作为一理论表说,“圆教”乃确立于智者大师之手,故其与智
本文通过史料文献稽考和学术史梳理,认为道教史上的"南宗"至少有三种不同所指,有泛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南宗指宋代时期奉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为祖师,专以修炼金丹为务的道教宗派,又称金丹派南宗;广义的南宗指活动于中国南方地域的道教宗派,既包括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留元长一系的金丹派南宗,还包涵其前身钟吕金丹道,以及元明清以后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合流并宗后在南方形成的
中国人对于和谐、和睦的追求由来已久,而和谐、和睦的哲学根基则是事物的共生、共在.共生、共在是中国哲学对于宇宙万物样态、状态及生存方式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文章指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并因此也是并且应当是和处、和谐的.共生、共在是事物的本然,和处、和谐是事物的应然.本然是强调本来如此,应然是强调应当如此.并详细地从共生、共在、和处、和谐几个角度论述了其和合共生的
笔者认为自"绝地天通"("失乐园")以后,通天人之际的"神圣"诉求就成了人们超越凡俗的一个持久愿景.这一愿景在先知圣贤、宗教经典、学术思想的多维努力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当然,也不应忽视这些经验和理论赖以产生的"神圣空间"的功劳.天台山正是拥有众多"光环"的神圣空间之一,因此,对它的文化阐释和功能发掘,无疑会对华夏道统的赓续以及当代信仰的重建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文章从三个部分介绍了遇仙、
杨简解《易》,以"一"摄"多",以"己"融"形",以"心"解"理",但最终归结为以"道心"解《易》,将"道心"贯注于《易》卦辞、爻辞及其他经文中,《易》涉及所有事象,其通其阻、其喜其忧、其福其祸、其吉其凶,无不与"道心"关联,从而对《易》的解释注入了新的方法、新的精神,从而开启易学的心学方向.但是,杨简解《易》实践中所显露的主观化、简单化、随意化等倾向,于《易》义理之真实呈现多有遮蔽,而于一般性文
《周易》等儒家经典在曹端所处的明初时代,就有了新的诊释课题,即究竟如何通过澄明圣人们践行内圣之德的生命智慧,以更好为士阶层所认同,从而更好实现理学的权威化、正当化, 与朱熹、陆九渊不同,曹端认为,《周易》这部经典就充分开显了圣人们的独特生命智慧,其对实现理学的权威化、正当化有很大裨益,且经过伏羲、文王、周公以及孔子四圣“圣心,一天理而己。圣作,一天为而己”的生命智慧的照澈,实现了“理学之传有宗”
本文从反对旧式经学研究,提倡以世界之眼光观其象、师西人之所长,尽制器之能事、悟易理进化之道、力求改革几方面介绍了杭辛斋易学特色,同时论述了其思想的易学价值。
曹洞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洞山良价(807-869)为宗祖.(重离)一卦与曹洞宗旨密切相关,且因为《周易》卦原有火象,而曹洞以(重离)为心象,故後世禅师无不注意於「心」与「火」在意义上的关联,如云外以火言心,乃就心「不是寅体」、「没有自性」而喻「心」有「进之不可即退之不可离」之性;而永觉则取(离)中虚之象,以喻心之般若智离於两端,「触则被烧,背则非火」,二者之说皆原於(寅镜三昧)「背触俱非,如大
《庄子》一书历来喜好及研究者众,舆《老子》、《易经》更并称「三玄」,三者之间的会通处自不待言.然一般谕者以道家观点看《易经》舆《庄子》,《易经》作为六经之一的地位反而被忽略掉,方以智《药地炮庄》提出儒家托孤说,除了是庄子舆儒家的再靠近之外,更是庄子的经学意义被重新发掘的契机.本文在整理《药地炮庄》中关於《易经》易理的描述後,亦试着从知识论的角度观察《庄子》<逍遥游>一篇的精神,如何舆《易经》易理呼
十九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易经英译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译本经久不衰,至今仍被西方汉学家视为易经外译的典范.本文对理雅各及其易经英译本进行探讨,指出译文应保持易经爻辞优美的韵律,应传递易经爻辞深刻的内涵,再现易经爻辞生动的意境,提出在《易经》翻译时应加强训话学习,把握卦爻辞的正确理解与断句,加强人文修养,了解卦爻辞的文化意象及其含义,加强语言与文化的对比研究,注重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