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ReFract预测沈628块及安1块潜山深层裂缝展布

来源 :第五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ue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缝型油气藏的产量占目前全世界石油天然气总产量的50%以上,是21世纪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变质岩潜山非均质性强,裂缝分布规律缺少有效的预测手段,是制约潜山勘探的主要因素之一.依靠单一的属性技术已不能解决精确预测潜山裂缝的目的。联合应用叠前属性、叠后属性、瞬时属性等多种属性,通过非线性神经网络计算,找出主控因素,最终达到精确预测裂缝的目的.通过对10次随机模型进行平均生成沈628块及安1块三维裂缝密度分布模型和裂缝分布概率模型,经统计裂缝密度分布为60-80条/m,均值为72条/m。在断层附近裂缝较发育也说明构造应力产生的机械破碎力对本区的裂缝的成因及展布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潜山顶面到潜山内幕,裂缝纵向发育规律较稳定,在大的断裂周围裂缝比较发育,整体没有形成明显的纵向差异。
其他文献
以系统观察岩心和详细描述岩心为基础,综合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主要含油层系夏盐—达巴松凸起三工河组J1s21段的沉积特征、相标志、沉积微相划分及平面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三工河组沉积过程中,研究区经历了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沉积的交替演化过程;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支流间湾及河口坝沉积微相,具备形成岩性圈闭的地质条件;滨浅湖沉积微相主要由滨浅湖泥构成;曲流河三角洲
通过对测井资料、岩心资料的分析,对曙光油田杜48块的沉积特征、储层岩性特征、孔隙特征、填隙物类型、黏土矿物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沉积作用是影响储层性质的地质基础,埋藏成岩作用的机械压实、化学压实和溶蚀作用均是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泰州组一段形成于苏北盆地断陷期,其底部由于受仪征运动的影响与下伏浦口组形成区域不整合面.通过对海安凹陷泰州组一段层序地层学研究,该层序中存在2个关键性界面:首泛面、最大湖泛面,其中首泛面对应于湖水由相对稳定到快速上升的初始湖泛面,为低位体系域与湖侵体系域的分界面;最大湖泛面对应于湖水快速上涨至最大限度时的湖泛面,为湖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间的分界面.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分析,把泰州组一段分为1个三
泥质岩在浅层侵入岩的影响下形成热接触变质带,将泥变质带按变质程度分为角岩带、板岩带和变余泥岩带.其储集空间以各种裂缝为主,且越靠近侵入体储层物性越好,即角岩带物性好于板岩带及变余泥岩带.岩浆侵入带来的高温高压及热流体活动是泥质岩变质及储集性能改善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岩浆侵入层位及油气运移、成藏关系,认为热接触变质带及侵入岩外边缘体具有较大成藏潜力.
沈家铺油田官992区块火山岩储层分布多样、储层岩性复杂,储集性能多变.通过对火山岩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指出了其纵向、横向上的分布特征.再应用岩心分析测试及镜下鉴定手段,分析构造作用、岩性组合、成岩作用对岩石储集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火山岩主要沿孔西断层呈条带状分布;火山角砾岩、角砾熔岩等为研究区内火山岩的有利储集岩性;构造作用是影响该区火山岩储集性能的最主要因素,而岩性组合、成岩作用也对火山岩
火成岩是特殊类型油气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研究难度大。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地震和测井等分析方法,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的成因及储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火成岩体沿断裂呈串珠状分布,为裂隙式喷发模式;火成岩属裂缝-孔隙型储层,构造裂缝和溶蚀孔隙是其主要储集空间。构造作用,岩相、岩性条件是形成储层优劣的主要原因。
金湖凹陷西斜坡作为苏北盆地东台坳陷西部的1个次级构造单元,构造运动控制斜坡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控制着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充填样式,同时还控制着斜坡内各种沉积体系的发育和空间展布.应用厚度分析法对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期断层活动强度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研究区取心井的岩心观察、描述,结合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了阜宁组的沉积相类型、特征及时空演化.在对断层活动强度、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
渤中S油田是渤海地区典型的窄河道型稠油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该油田含水逐渐升高,剩余油分布趋于复杂.本文通过对储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A、B、C三类不同的流动单元,并结合沉积微相分析绘制出不同层段的流动单元分布图.结果表明:主力小层主要以A类优质流动单元为主,而次主力小层则发育有大量B类、C类流动单元.根据油田开发生产动态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流动单元的水淹特征,研究了
DPF区块位于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由于采集区块地质构造的影响,三维观测系统的实际面元属性与设计模板对应的面元属性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深层目的层三维地震的采集效果,制约后期偏移成像的效果。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在保持相同覆盖次数的前提下,分析不同观测系统深层目的层的DMO脉冲响应、三维射线照明强度和叠前时间偏移脉冲响应属性,优选三维观测方案,确保设计的观测系统有利于深层地层的成像,为针对深层目标的三维
地震沉积学是以现代地震勘探技术为手段,以沉积学思想为指导,在地震地层预测技术、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运用传统地球物理学方法对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相位转换、地层切片等问题进行探讨,发现相位转换后的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并非完全一一对应,在一套参考的等时地震同相轴之间内插的地层切片所对应的地震数据体界面,也并不一定是等时地质沉积界面,为了建立更准确的地震剖面与地质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