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00年5月,台湾地区首度政党轮替,“民进党”取得“执政”地位,新“政府”立即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失业。在民意的压力之下,新“政府”相继推出多项促进就业政策,其中最具创新形象、也最受人瞩目的是“永续就业工程”“多元就业开发方案”与“公共服务扩大就业方案”。这些政策使用了庞大的“政府预算”及公共资源,然而,不但解决失业的效果远不如预期,还衍生出许多其他问题。本文即以此三个方案为焦点,借此检视其内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5月,台湾地区首度政党轮替,“民进党”取得“执政”地位,新“政府”立即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失业。在民意的压力之下,新“政府”相继推出多项促进就业政策,其中最具创新形象、也最受人瞩目的是“永续就业工程”“多元就业开发方案”与“公共服务扩大就业方案”。这些政策使用了庞大的“政府预算”及公共资源,然而,不但解决失业的效果远不如预期,还衍生出许多其他问题。本文即以此三个方案为焦点,借此检视其内涵、实施时机与执行情况等方面,探讨决策者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存在哪些盲点。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试点项目--南海土地利用大比例尺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的技术成果,对如何应用大比例尺更新调查方法进行土地资源态势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技术流程等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分析了更新调查结果,提出采用大比例尺更新调查方法应是目前土地资源态势研究中进行数据采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本文通过对太行山典型区径流小区内不同覆盖处理和坡度处理对土壤水运动的影响的试验研究,探讨了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耕作活动对土壤水的影响.结果认为人为的耕作活动对山区降雨入渗有很大影响.自然坡面未进行人工处理截留和覆盖时,降水到达地面后主要以产流的形式流走,而难以入渗到30cm以下土层.石子覆盖的坡面将延长雨水滞留时间而促进入渗,但水平地面的作用不明显.工程措施处理可以改变降雨入渗的特性,有效地将雨
辽宁省土地损毁包括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滑坡、矿山和建筑施工对土地的破坏、土地(土壤)污染、土壤盐渍化、海水入侵、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资源浪费等.辽宁省土地损毁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土地损毁面积不断扩大和土地资源质量不断下降的主导因素.土地损毁的防治对策包括,加强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土地损毁的动态监测,土地损毁危害、预测研究,土地损
本文从云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根据西部大开发云南行动计划所确定的目标构想和重点建设内容,预测西部开发中相关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通过对近几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分析,确定了云南在西部开发中土地资源配置模型,并计算出这一期间土地资源供需平衡数据,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有关土地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
本文从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了乡镇企业目前的处境和面临的困难,同时对应地分析农地经营中的一些症结,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经营模式和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企业+农民",最后对乡镇企业和土地经营进行了关联分析,探索其对接动因.
本文深入分析了广西石漠化地区贫困化状况及其影响机制,梳理了多年来广西扶贫开发的实践模式与成功经验,并着眼于人地和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在扶贫开发的新时期及其新问题的宏观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优化利用资源和促进乡村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及对策.
本文利用1987、1994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图像,编制了相应时期徐州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建成区、耕地、林地、水体、塌陷地和其他土地等6类;提取了土地利用结构转移变化的矩阵信息;综合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土地面积在不断增加,耕地是被塌陷的主要土地类型,塌陷地主要复垦利用方向不是耕地,采煤塌陷的耕地远超过复垦成的耕地,塌陷地复垦速度仍赶不上塌陷速
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土地利用变化一方面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各因素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20世纪90年代期间,江津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江津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耕地面积减少量较大,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九十年代的后五年里的增减速度远远大于前五年的变化速度.本文通过对江津市上世纪末十年中各类主
本文采用物元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克服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可对参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本文选取长乐市某区域为评价样区,从中选取了7个参评因子,应用物元模型对其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本文以福建省为评价区,在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支持下进行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耕地占78.08﹪;全省耕地主要限制型为酸、旱、瘦、粘、冷和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