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_sc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dysplasia),导致无效造血以及恶性转化危险性增高[1].治疗方面,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以生长因子、沙利度胺和输血为主,而治疗高危患者则以去甲基化药物、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为主,分析了补脾益肾复元汤联合司坦唑醇片的治疗效果及T细胞亚群的水平变化,发现联合治疗后患者的CD,CD4/CD8比值均高于单纯西药组,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复方补肾冲剂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MDS肾阳虚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复方补肾冲剂能调整MDS患者T细胞亚群分化失衡状态,促进CD4+细胞的分化,抑制CD8+细胞的过度分化,提高CD4+/CDB+比值,从而解除CDB+细胞对造血的负调控作用,细胞因子是免疫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近期研究显示中药复方还可以直接影响造血因子,还包括中医药对MDS基因克隆选择及表达的作用,中医药对MDS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及中医药治疗MDS的免疫细胞表型改变等。
其他文献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以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可见贫血、出血、感染三大临床症状,属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对应于中医学的"虚劳"、"血虚"、"血枯"、"血证"等.现代中医血液学者将其定名为"髓劳病"全面性阐释其病位、病性以及病程等特点.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医中药在慢性髓劳病治疗中的不可替代性日益突出,中医学者根据再生障碍性贫
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健康和生命活动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不衰,关键在于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取得了世人公认的确切疗效,而中医经典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观历代名医贤士,凡成中医大家者,无一不娴熟经典,并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拘于古,博采众长,灵活运用而形成新的理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病.原始细胞增多的MDS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L)的风险性增高.近年来发现WT1基因有类癌基因样活性,在成人AL、MDS等恶性血液病中可有异常高表达,WT1基因与原始细胞百分比具有关联性,其可能与血液系统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白细胞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要成分,故白细胞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缺乏为主.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2.0×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医学虽无"白细胞减少症"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诸虚不足"等范畴。病机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病损在心、肝、脾、肾诸脏有关,其中与脾、肾尤为密切。总的来说,病机不
恶性淋巴瘤近年发病率不断上升,而B细胞惰性淋巴瘤发病率亦明显增多,本病老年人发病率高,进展缓慢,按照非何杰金淋巴瘤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国B细胞惰性淋巴瘤诊疗指南,部分病人可以暂不化疗,等待观察.近年来针对B细胞惰性淋巴瘤,12例初诊患者,8例复发患者,采用纯中药煎剂口服治疗,使用中药益气养阴解毒散结剂,浓煎每次口服200毫升,每日2次,3个月1疗程,2疗程后评价疗效。主要观察患者有无呕吐
发热是恶性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患者由于重要脏器功能减退、化疗耐受性差、化疗后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治疗过程常合并发热,不但影响了本病的治疗,甚至还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应用温热毒理论辩证论治恶性血液病发热,探讨清解凉血方治疗恶性血液病发热的疗效,治疗当按照"温者清之"的原则,在卫分、气分阶段时即用清气泄热,凉营透邪并重的治法,本课题以经方"羌蓝石膏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拟定"清解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ITP诊疗指南推荐糖皮质激素仍作为其治疗首选,其有效率可达到60%~80%,但激素相关副作用较大,且部分病人呈现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现象,明显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激素联合自拟健脾补肾方治疗ITP的临床疗效观察,总结本方的治疗及临床推广
依据酒精性脂肪肝发病过程中的临床症状,从蒙医学理论角度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中期和晚期.初期属蒙医学"未消毒症"范畴.是因为长期大量服用了含有人体非必需物质酒精而导致胃中毒,出现恶心、呕吐、泛酸、食欲减退,胃部出现烧灼感等"希拉"增盛性症状.而中期和晚期属"通拉嘎未消症"范畴.主要出现非正常性脂肪过盛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腹部肥胖、四肢消瘦、食欲减退、面色灰暗、乏力等.而通拉嘎-5(红花、石榴
查干教授认为整体观是蒙医学认识人体生理与病理现象的精髓,从广义上讲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对立与统一存在,若自然环境的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度,即可导致"三体素"的失衡,继而出现"七体能"的紊乱.此时自然环境就成为"四大致病因素"之一.社会环境的失稳、人际关系的紧张及工作及生活的压力均可造成人的身心处于紧张、焦虑、忧郁,久之则造成人的身心受损导致疾患.所谓狭义即人体是"三体素"、"七体能"相互依
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最早发现于19世纪初,随着医学界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的认识,至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使用"慢性(疾)病贫血"这一名称,又称炎症性贫血,指继发于慢性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的一种贫血,有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群(年龄≥65岁)中发病率已达17.4%.AC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基于慢性病贫血病程较长的特点,按照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