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扣带皮层PKMζ在慢性痛伴发痛情绪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 :浙江省针灸学会2016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ter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能导致痛情绪,反过来又可加重疼痛,逐步形成疼痛与痛情绪的恶性循环.多项研究证明前扣带皮层(ACC)与慢性痛痛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ACC内PKMζ及其相关信号分子通路在慢性痛痛情绪的形成和维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综述简要回顾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及获得的部分研究成果,抑制PKMζ表达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慢性痛的神经机制。然而ACC内PKMζ与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调节是否有直接调节慢性痛痛情绪的可能性以及相关神经分子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制约和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对PKMζ的与痛情绪有关的认知也局限于长时程增强突触效应,且两者并未有直接关联。因此关于深入研究神经生物学机制和针对慢性痛痛情绪治疗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脊髓L4-6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针刺是否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达到镇痛效应.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
东贵荣教授善用头穴透刺结合中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尤其东氏头针对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瘫痪治疗疗效显著,兹介绍东贵荣教授治疗继发性全脑室出血后全身瘫验案1则,东贵荣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七五计划期间即开始在CT诊断的基础上率先系统性进行了头部腧穴透刺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从形态学和机能学两方面对头针透刺的即刻效应,远期效应,手法,针刺机理进行了论证,总结提出新的理论学说,即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
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情绪行为的干预作用及其对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内蛋白激酶Cζ(Protein Kinase C zeta,PKCζ)的调控.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CFA组)和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8
奇经八脉是经络学说的重要部分,与十二正经共同构成经络系统,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文华老先生对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维脉、跷脉等奇经八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遵旨"奇经八脉,隶于肝肾",提出"列别虚实,强调通补",讲求"因病所宜,妙穴精用",形成独特的金氏针灸奇经论治法。
施氏针灸,渊源流传;世代行医,已历七世,现为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笔者作为此项目的学术继承人之一,有幸拜第六代传人施孝文先生为师,潜心研习施氏针灸.在6年多的跟师学习中,笔者深得老师的教诲和指导,尤其是施氏擅长的各类灸法,笔者更是体会颇深,感触良多,通晓方脉,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善用各类灸法疗顽疾、起沉疴,临床疗效卓著。施氏不但善用化脓灸治疑难之症,也灵活运用其它多种非化脓灸法,如麦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病率约为20%,但在某些高危术式,如腹腔镜,PONV的发生率可高达80%.尽管与术后伤口感染、深部静脉血栓等高危并发症相比,PONV并不涉及患者的生命.但研究表明,PONV不仅会对手术患者的康复、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且会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花费,加大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恶心、呕吐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
本文对近年来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按出现学习记忆障碍的疾病类型进行分类,分为血管性痴呆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阿尔茨海默病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和其他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并对每种类型中常见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从模型制作依据、方法和特点三方面进行总结,成功率高、可复制性强、稳定性好、疾病模拟程度较高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建立是临床的发展和科学研究进步的关键。目前,VD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中2V-O改良
通过对古今有关天灸疗法的文献整理分析,认为透皮吸收、药物作用、经穴效应及时间因素四方面是影响天灸疗法疗效的关键所在,并进一步探讨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及相关研究进展,从而为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其临床疗效.
通过对近年来发泡灸疗法的临床应用、机理探索等文献的整理,总结了发泡灸疗法在内科系统、神经系统、风湿免疫性疾病、皮肤病以及骨关节等较为常见的疾病中的应用.证实了"内病外治"之发泡灸是值得推广的优势疗法,然而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探寻浙北灸法流派特点及影响.中医学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根据不同学术特点或地域形成了许多流派.浙江针灸自古以来在中医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浙北更为突出.通过查阅浙江灸法发展史料及整理各流派传承家谱等,发现浙北灸法以化脓灸、温针灸为特色,其中严氏、施氏、高氏三家传承脉络相对清晰完整.本文主要介绍浙北灸法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严、施、高三家的学术源流及发展脉络,浙北法源远流长,早在宋代,嘉兴闻人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