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分离探讨

来源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快分离缘起于毛细管电泳,后来被微流控芯片技术发扬光大.超快分离有解决大规模分析问题的潜力,但出生早,研究少,成熟慢.比如超快毛细管电泳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研究一直颇为冷清,发展几乎停滞;而微流控技术虽有超快分离的"基因",却并未被很好地开发利用,几乎成了"隐性基因",但微流控其他能力则是海阔天空,到处彩旗飘扬.超快分离本可以参与各种组学研究,然需要强大技术的组学研究却一直委身于高维分离而未自拔,其有决战潜力的毛细管电泳更是隐姓埋名于DNA 自动测序届而闷头发财,更毋庸说超快分离了.其年虽长,却未成形,难派用场.为求突破,亦为求异,吾乃决意一探超快分离,或试超短距分离,或施高场电泳,或建规整介质,凡历时十载,似有显效但亦频遭制约.瓶颈是:区带须超窄,进样求超微,检测当快速,响应慢不得.不然,效率信号齐下降,欲速而不达.凡此种种,各有蹊跷,届时当择要交流.
其他文献
高效分离生物样品中的蛋白和多肽,是蛋白组学分析流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来自体液、组织和细胞的蛋白质样品量一般很少,常采用毛细管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分析.开管毛细管柱具有制备简单,表面易于修饰和柱反压低等优点,结合超长柱和细内径,能有效提高毛细管开管柱柱效,但开管柱柱内固定相表面积小,导致相比低、柱容量小,样品在固定相上的保留时间差异小,导致分离度低.为了解决这个瓶颈问题,需要发展新型的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连续分析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线监测药物溶解、生物反应器和有机合成等领域.为了达到精确的连续毛细管电泳分析,一项很大的挑战是发展对毛细管进样端无任何物理干扰的、微量进样高重现性的、自动连续进样方法.
汞以多种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剧毒物质.其中甲基汞不但具有超强毒性,而且易在生物体内富集产生生物放大作用,并通过生物链对人体产生危害.目前离子印迹聚合物富集、分离检测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2,但对汞离子尤其对甲基汞离子的研究甚少.现有的甲基汞离子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等也难以直接测定水样中超痕量甲基汞离子.为了能准确测定水样中甲基汞
目前分析氨基酸的常用方法有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法[1-2]和毛细管电泳-串联质谱法[3]等.在硫酸介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能够与高锰酸钾发生快速反应并产生较强的化学发光信号.本文建立了氨基酸注射液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测定方法.
蓝藻水华是目前最常见的淡水水华,在水华蓝藻产生的毒素中又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最为普遍.MC-RR、MC-LR、和MC-YR 是毒性较大,且最为典型的三种微囊藻毒素,其中R、L、Y 分别为精氨酸、亮氨酸、和酪氨酸[1].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一类典型的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较低,但分布比较广泛.油区土壤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导致PAHs 含量较一般地区高.由于一些PAHs 具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威胁.
A new eudesmane sesquiterpene glycoside,1α,6β-dihydroxy-5,10-bis-epi-eudesm-15-carboxaldehyde-6-O-β-D-Glucopyranoside(1),together with eleven known compounds,ethyl β-D-glucoside(2),asicariside B1(3),D
Eastern and western drying-oils used as binding mediain historical artworks are comparative identified by on-line methylated 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GC/MS).
糖基化修饰是一种很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其生物合成过程是由非模板驱动的酶系统来完成的,其中真核生物的N-聚糖合成及加工主要发生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种类繁多的酶如糖基转移酶、内切糖苷酶和外切糖苷酶等通过竞争机制调节N-聚糖的生物合成,这种方式容易导致糖链分支复杂化以及残基连接类型多样化,因此,有着相同组成的N-聚糖往往会呈现多种同分异构体。
污染物的致癌性与DNA 损伤存在着因果关系,并可能是化学致癌进程的关键步骤.环境中高毒性、难降解的污染物(如苯并[a]芘、酚类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原型或代谢中间体会与DNA 发生作用,形成DNA 加合物、8-oxodG 等损伤产物.这些DNA 损伤产物分布频数通常仅在0.1~100个损伤产物/108 个正常核苷酸,传统的分析化学方法难以企及.因此,DNA 损伤分析面临的突出挑战是怎样在大量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