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本质及其意义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儒学的本质,分别阐释了儒学思想的不同内涵。并对“内圣外王”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为贵”的人际观、“性善论”的人本观、“大一统”的国家观的意义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儒”从商、周而下,其地位不断在变。“儒”之成“家”、“儒”之名“学”,始自孔子。从孔子开始,儒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时俱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本文分别阐述了儒学转型的背景以及儒学转型展开过程,并提出儒学转型的成功,可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文化交流及文明对话双赢的例证,就此引出了关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问题。
皮锡瑞之(经学历史)云:『学术随世运为转移,亦不蛊随世运为转移』。孔、孟之后,两千多年来,儒学之发展历程中,难免因时、空、环境或其他因素之影响,而有所起伏、衍变。其间,名为儒家,实巳悖离者有之;渗离异端之说者有之;偏执一端者有之。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遏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良有以也。综观历来儒者之所体悟、承传与阐发
文章介绍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探讨了思维方式可改变性与不易改变性,阐释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意蕴。介绍了中国哲学重建的新中体西用方式。
本文通过对贝淡宁《儒家与民族主义能否相容?》的分析,指出儒家民族主义并不能在政治结论与实践意义上很好地维护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与此同时,宪法爱国主义以及现有的自由民族主义版本也未能很好地回答民族性和民族认同的问题。面对激进民族主义的潜在威胁,自由民族主义要比儒家民族主义更具可欲性。
文章介绍了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带来的影响与思想成果。介绍了延安文化战略所取得的成果与对今天的借鉴作用。
在原始儒学中,道只是事物的规律、原理、准则,是人当行之道,是行为准则,表现为一系列的道德范畴,是儒家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各个道德范畴的地位并不相同,其中那些最重要的,便是儒家的核心价值。弘道即儒学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有两种,一是创始和扩充儒家的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二是对儒家的价值观尤其核心价值作出新的论证。重点对孟子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扩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围绕不同时代关于“管仲之器小哉”这句话的解释,来探讨儒家政治理想和现实事功之间的张力,探索现实的历史背景的变化与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互动,从而深化对于制度儒学的理解。
本文通过了解西方对于“哲学”的理解和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特点,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分类思想。“中国哲学”这一词出现于明末清初时期,但中国哲学思想自古就有,只有摆脱西方哲学的主导作用,树立学术的自觉与自信,依照中国哲学固有的问题、特点和方法来叙述“中国哲学”的历史,才能使“哲学在中国”成为真正的“中国的哲学”。
孔子所开辟的专注于“精神性”的内向转向的哲学道路,最终聚焦于“仁”,而“仁”则包含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两方面的意思,并继续分解为“自爱”与“爱人”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中国学者关于日本儒学思想史的概述性研究及专题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中日儒学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最后介绍了日本现代化的精神文化动因,并从东亚视角分析了日本儒学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