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建构--后儒家时代的反思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意识形态退出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已经百年了。也正如秦统一后儒家的没落以及东汉末年儒家的颓势。不同的是,历史上两次退出后的不久它又强势归来,而现在虽然有再次回归的苗头,还没有看到明显的趋势。因为现在有一点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欧美文化,可以说其进入是具有全面性的。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再一次循环:从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再到近年来思想文化的大讨论。在这一百多年间,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文化,无论是空间范围还是时间跨度都足以对中国社会的价值文化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而面对当下中国人面临儒学没落之后的价值观念的混沌状况,讨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建构是十分应景的。
其他文献
孟子“辟杨、墨”是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一次学术辩难,儒家后学对孟子在这场辩难中的表现推崇备至,甚至将杨朱学说的散佚,墨家学派的终结都归因于这场论战。笔者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通过对孟子立论立场的分析,对辩论中所涉及的三方都做出辩证的批判。杨墨的理论自身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与现实存在着严重脱节,甚至悖逆,即便没有孟子的发难,也会在学术发展的进程中被抛弃;孟子在回应杨墨的挑战中,虽然指出了二者理论上
东西文化之争继20世纪一二十年代掀起高潮后又于今天的全球化时期再度引发无数学者的争论和探讨。呼吁回归传统和倡导走西方化道路的争论越演越烈,中西文化之争再度成为当前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消解过程的梳理,探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应该建立怎样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已经在历史的发展中解体。必须面对现实发展的状况,建构适合中国未来发展趋向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所建构的文化和价值必须要考虑
“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提出的重大命题,他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不行不足谓之知”,行而后知,大力倡导“践履德行”,“事上磨炼”,注重实践的重要性。无论就当时还是现代而言就具有重大的道德修养和伦理价值。
和合是中国文化当中所故有的概念,在《易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都有独到的论述,本文就和合这个概念出发,论述《易经》和《古兰经》中有关和合的论述,从中找到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切合点,从而发现二者可以相互丰富的内容。
消费异化理论是鲍德里亚消费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处于主导性地位,并且成为控制人、支配人的决定性力量,但由于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本身就是社会的结构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表现,同时也是消费者存在的形而上学基础和自我认同的方式,所以消费社会中的异化是一种无法超越之异化。本文主要以《消费社会》为依据,沿着符号消费的形成、符号消费控制体系的形成、符号消费的意识形态化、符号消
目前,伴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家庭伦理也相应地处在重建阶段,期间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离婚率高,代际间代沟加深等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重建家庭伦理,促进家庭和谐,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方经典著作《圣经》。尽管《圣经》是一本宗教性的著作,但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确是普适的。因此,可通过理性的思考过滤掉其中的神性因素,抽象出一些伦理法则补益于我国的家庭伦理建设。其中,“爱”是《圣经》中的
当今一部分大学生信仰的缺失是造成其问题频出的总根源,唯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困境。孔子学说以其独有的价值与人格魅力对于拯救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具有极大作用。本文即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问题分析与孔子成圣学说的浅析来初步探寻二者结合的可能性与途径,以求找到孔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拯救与指导的作用。
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由兴到衰的蜕变过程,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的困境即“经济冲动力”充分释放之后个人欲求与公共责任的矛盾,并提出了以回归宗教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的重塑路径。通过对韦伯和贝尔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研究理路的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的困境,即以“宗教冲动力
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也是引领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并将起到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平等观念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晶,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也必将在历史上发展。
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比较多,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无普世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何为普世价值的问题。争论双方似乎都都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待对方的立场,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应当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待普世价值的问题,重视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容性,避免看待问题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