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恶性肿瘤氩氦刀治疗后的CT和MRI表现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CT和MRI对肺恶性肿瘤氩氦刀治疗后疗效的诊断价值. 方法:前瞻性收集并分析我院24例肺恶性肿瘤患者经氩氦刀治疗前后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其中原发性肺癌14例,肺转移瘤10例,所有患者应用32层CT 及3.0TMR在氩氦刀治疗前7天内以及治疗后1天、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完全消融组(A组)和残留或复发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病灶的CT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对肺恶性肿瘤氩氦刀治疗后疗效的诊断价值. 结果:①治疗后早期的CT和MRI图像均表现为消融灶较治疗前显著增大,治疗后7天内CT/MRI上消融灶周围出现低密度/信号环,在CT上,A组消融灶周围的低密度环较完整,B组消融灶周围的低密度环不完整.在MRI上,消融灶周围环的显示清晰度优于CT.②治疗后1~6个月,A组病灶开始缩小;B组灶病与治疗前相仿或稍增大.在CT多期增强上,A组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均匀强化,但强化幅度较小;B组病灶不均匀强化,强化幅度较大.在MRI动态增强上,A组病灶早期无强化,晚期可出现轻度延迟强化;B组病灶不均匀强化.③治疗后6个月以上,A组病灶逐渐缩小,呈不规则结节形、楔形或条纹样,强化方式与之前相同;B组病灶逐渐不均匀增大,形态不规则,强化方式与之前相同. 结论:肺恶性肿瘤氩氦刀治疗后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治疗后消融灶周围环的显示清晰度优于CT,这是评价肿瘤是否残留或复发的重要征象.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640层动态容积CT测量的管腔密度比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确诊并且随访的5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脉CTA检查.选取其中在一年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在我院进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7例,作为ACS组;其余患者作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将管腔密度比(LDR)定义为斑块所处主动脉根部的CT值/斑块所处管腔的CT值(含斑块),测量2组患者
目的:通过与标准重建算法对比,评价多种高清重建算法对冠状动脉支架CT图像质量的影响. 方法:共采用12支冠状动脉支架,分别置于有机玻璃管内并注入相同浓度的碘对比剂.采用256排CT(Revolution CT; GE Healthcare)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完成图像采集,管电压120kV.而后分别采用标准重建算法(STND)、多种高清重建算法(HD STND、HD STND Plus、HD Deta
目的:比较糖尿病性肝脓肿与非糖尿病性肝脓肿的CT表现特点 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6年3月间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脓肿共74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分为两组:糖尿病组40例,非糖尿病组34例。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统计2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部位、大小、脓肿壁、分隔、气泡、强化方式等)、病理学检查、并发疾病、CT引导下引流治疗效果等因素。 结果:统计分析显示气体产生、薄壁、
目的:报道一例寰椎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诊疗过程。方法:患者,男,58岁,上颈椎疼痛一年,站立或走动时疼痛加剧,坐立位或平卧位疼痛缓解,经保守治疗无效后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显示:上颈椎叩痛明显,未见上下肢麻木或感觉异常,巴氏征阴性,上颈椎X线侧位片显示C1椎体低密度阴影,CT示C1椎体有一约3*4cm低密度类圆形阴影,周边硬化增厚,边界清晰,内有小斑片状骨样组织,未累及其他椎体。
目的:观察加味独活寄生合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液中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
颈前路手术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肿瘤、结核、畸形、退变的治疗.颈前路手术量及内植物使用增多,翻修术有逐渐增多趋势.van Eck等报道672例ACDF患者,平均随访31月,再手术率为15%[1]Nandyala等分析了2002-2011年的全美住院患者数据库:183,430名患者接受了人工间盘置换或ACDF手术,翻修手术为3,792台,ACDF术后3,536台,置换术后256台.Greiner-Pe
会议
目的 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使用机械加压法,后序联合使用抗凝剂利伐沙班这一贯序法对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这一回顾性队列研究包括754名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369名术后早期同步联合使用机械加压法与利伐沙班进行下肢DVT的预防(同步组);385名术后早期使用机械加压法,术后48个小时后再贯序联合使用利伐沙班进行下肢DVT的预防(贯序组),比较两组在术后第二天,术后第五周下肢近
目的 探讨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比较IBD病变肠管与非病变肠管和正常对照组肠壁间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并评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病变肠管活动度(活动期与缓解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IBD 39例(活动期28例,缓解期11例)和21例无炎症性肠病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各段肠管的DWI图像及测量
目的 探讨DECT研究高心率和高龄CTA图象质量与对比剂速率相关关系,以期提高CTA诊断水平. 材料与方法 1.收集我院2013.4-2015.4月期间,1538例心脏CTA;其中女性470例,男性1068例;年龄60岁以上者809例,女性248例,男性561例.双源CT、Syngo Multi Modality工作站.Medra的SCT211高压注射器,18-22G套管针.2.对比剂智能触发扫描
目的:利用化学位移饱和恢复(Chemical Shift Saturation Recovery,CSSR)的超极化Xe-129气体磁共振波谱技术,定量评估由由年龄和疾病引起的肺部结构和功能变化. 方法:本研究共招募11名志愿者,其中有4名年轻健康志愿者(HY,26±2岁)、3名COPD志愿者(COPD,61±4岁)、4名老年健康志愿者(HO,74±10岁).在扫描前志愿者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