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约锦凌水库移民搬迁的几种因素

来源 :辽宁省水利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民搬迁工作中制约移民搬迁的主要因素:一是移民对政策不清楚,移民思想认识提高不上去,导致移民群众搬迁积极性不高;二是区片综合地价政策给库区征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物价上涨对移民购建房资本提高的影响;四是移民认为淹没线以上原是库区移民的土地,没纳入补偿范围不合理;五是当地移民群众恋故土情结,并担忧未来生活条件问题.制约水库移民搬迁是否顺利进行的因素虽然很多,如果不能清楚地找出制约因素,在移民搬迁工作中就会造成指导失控,盲目实施,浪费人力财力.只有正确找出制约因素,做到移民工作有的放矢,移民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其他文献
由于江湖水系复杂,特别是随着三峡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江湖关系出现了新变化.加快洞庭湖综合治理,为助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尽管洞庭湖治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长江与洞庭湖之间江湖关系复杂,人水矛盾突出,洪涝灾害频繁,水问题仍是洞庭湖治理上最突出的问题,现在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因此洞庭湖综合治理注定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针
根据2000~2011年对洞庭湖渔业环境监测数据,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个不同渔业水域的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1.43±0.41mg/L、0.09±0.03mg/L、0.32±0.05mg/L和0.63±0.11mg/L;(2)洞庭湖氮磷浓度年均值间差异性显著(P<0.05),除总磷变化规律
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按季度对养殖湖泊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与1960年数据的纵向比较,探讨了集约化养殖对大通湖水域环境的影响,为其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98种,隶属于7门54属.优势种类包括二角多甲藻、尖尾蓝隐藻、小球藻、卵形隐藻、梅尼小环藻、啮蚀隐藻、卷曲鱼腥藻、铜绿微囊藻和固氮鱼腥藻,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浮游植
环洞庭湖区是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生态板块,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社会文化方面具有同源性.笔者就如何在最大范围内优化洞庭湖地区配置资源,加速融人"两带"(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带)、"两区"(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综合改革实验区),打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平台进行研究,环洞庭湖规划设计应坚持的原则包括注重生态保护、注重遵循主体功能区划分、注重基础建设、注重发展旅游产业,注重以点带面,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湿地杨树的大面积栽种是否会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引起了社会与科学界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5林龄与11林龄的杨树林为研究对象,以邻近的原生典型植被荻为对照,阐明了杨树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2000、杨树2006、荻三种植物群落物种数分别为20、24、7,且物种均以单科与单属种为主,科属分布较为分散.杨树人工林总体上有利于植物多样性Patrick指数、Margalef指
本文于2007年1月对东江湖浮游藻类的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7个采样点共鉴定出浮游藻类共计54种,以绿藻门为主,占42.6%,硅藻门占25.9%,蓝藻门占16.7%,隐藻门占3.7%,裸藻门占1.8%,甲藻门占1.8%,金藻门占5.6%,黄藻门占1.8%.东江湖6个采样区浮游藻类的平均密度为2.55×105个/L,其中硅藻的密度为1.34×105个/L,绿藻的密度为
本文在2006~2009年对西湖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综合全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西湖水质状况已有较大的改观,从2006年、2007年的劣Ⅳ类水质,富营养水体,逐渐转变到2008年、2009年的中富营养类型水体,Ⅲ类地表水水质,湖泊的生物初级生产力和鱼产潜力也均有所提升.2009年西湖水质现状如下:①西湖湖水清澈,透明度较高,当年平均值达79.2cm,溶解氧丰富,水呈弱碱性;②水体中氮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以空间理论数学为基础,依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原则,计算并分析了岳阳东湖12个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关联序结果为:硝酸氮>总氮>氨氮>总磷>氮磷比>水深>浮游植物>酸碱度>浮游动物>水温>溶氧>透明度.结果表明总氮(包括氨氮和硝酸氮)、总磷和氮磷比是湖泊水体的优势影响因子.
浙江拥山水地利,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淡水湖泊资源.对湖泊资源的利用在浙江高速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贡献.省内对湖泊的利用主要是三个方向: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社会公益服务.然而,在利用的过程中由于环保意识摊薄,加上周边环境的不断破坏,逐渐危害了湖泊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省内湖泊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其中旅游开发过度、水资源质量下滑、水产养殖危机等最为突出.为了保护湖泊生态平衡,湖泊生态的恢复和建设
为分析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变化和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本文采用GIS技术、遥感技术与资料与图件收集、定量分析模型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鄱阳湖及周边11个县(市、区)近40年来的水域变化进行分析.分析得出近40年来鄱阳湖地区水域面积经历了逐步降低再升高的"V"形趋势,尤其是以水面变化更甚,而滩涂、沼泽地却分别为上升再降低的倒"V"形的趋势,草地在1971~1985年间大幅度减少后保持较为稳